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亮点总结
- 超过460万美国首次心肌梗死(MI)患者中,近半数无先兆症状,约20%无传统可修饰风险因素(SMuRFs)。
- 63%患者在MI前未接受任何预防性药物治疗,大多数即便曾就诊医生,仍未获预防诊疗。
- 年轻患者及男性更倾向于无症状、无风险因素、较少医生随访及预防用药,而ST段抬高MI(STEMI)发生率也更高。
近日,发表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杂志上的一项大规模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整合美国覆盖98%商业及政府保险的真实世界电子健康记录(EHR)、医疗及处方数据,纳入4,657,412名2017年至2022年间首次发生MI的患者,系统评估了MI发生前患者的冠心病风险因素、症状、就医情况及预防治疗使用率。结果显示,在临床风险算法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仍有大量患者首次MI前未被充分识别及预防,尤其是无明显症状及无传统风险因素者。该研究对调整现有预防策略、提升早期高危患者识别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全球范围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依旧是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发病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现有ASCVD一级预防主要依赖传统风险评分工具(如Pooled Cohort Equations、SCORE2、Framingham评分),基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血脂等标准风险因素进行风险分层及干预。然而,近年来ASCVD发病依旧居高不下,引发学界对传统风险模型的辨识准确性及实际临床应用效果的质疑。此外,缺乏大规模真实世界数据反映首次MI前患者的症状负担、风险因素识别、医疗随访及预防药物应用现状,限制了精准防治策略的优化。该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知识空白,为未来MI早期识别与防治提供依据。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设计,利用Clarivate实时真实世界数据(Clarivate RWD),涵盖美国近3亿保险覆盖人口。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期间,18岁及以上首次诊断心肌梗死患者(ICD-10代码确认),排除2014-2016年间既往有MI诊断者。研究重点变量包括6个月内医疗记录中记载的冠心病症状(胸痛、上肢痛、呼吸困难等)、标准可修饰风险因素(SMuRFs: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家族史、肥胖、饮酒等)、就诊医疗机构(初级保健医生及心脏科医生)、预防性医疗用药(他汀类、降压药、降糖药、抗血小板等)。通过描述性统计及多变量逻辑回归,评估各因素与患者年龄、性别、MI类型(STEMI vs NSTEMI)的关联。
研究结果
-
风险因素与症状
82%患者至少存在一种SMuRFs,其中最常见为高脂血症(63.7%)、2型糖尿病(41.5%)、肥胖(28.9%)及高血压(26.7%)。然而有18%的患者不存在任何标准风险因素。约50.5%的患者在MI前无任何记录的冠心病症状。 -
预防治疗及医生就诊情况
仅36.6%的患者在MI前使用预防性药物(以他汀类为主21.7%),77.8%患者曾就诊过医生(76.2%初级保健医师,37.6%心脏科医生)。多数曾就诊患者未能获得预防性药物治疗,尤其是同时存在症状和SMuRFs的患者中约52%未用药。 -
年龄分组差异
≤60岁患者占25.5%,症状无记录比例更高(58.5% vs 47.8%),SMuRFs少见(75.9% vs 84.1%),医生就诊率较低(67.4% vs 81.3%),预防用药率较低(30.2% vs 38.7%),STEMI比例更高(42.5% vs 32.6%)。 -
性别差异
男性患者比例57.7%,男性症状无记录多于女性(55.1% vs 44.3%),SMuRFs比例稍低(81.3% vs 82.9%),医生就诊率低(74.3% vs 82.5%),预防用药率低(34.2% vs 39.8%),STEMI发病率高(37.9% vs 31.4%)。 -
多变量分析
年龄每增加10岁,患者更可能有症状、SMuRFs、寻医及预防用药,STEMI风险下降(调整后OR约0.84)。男性较女性症状、就诊及预防用药率均低,而STEMI风险较高(OR约1.27)。城市地区患者症状、SMuRFs及就诊率稍高,用药率较低,STEMI风险略增加。
总之,本研究全面展示了首次MI患者在发病前的风险因素、临床症状、医疗随访和预防治疗的真实世界现状,凸显当前冠心病一级预防策略的不足。发现近半首次MI患者无先兆症状,近五分之一无标准风险因素,提示传统风险筛查模型无法覆盖全部高危人群,尤其是年轻及无症状患者。多数患者即使曾就诊医生,仍未接受有效预防治疗,提示临床实践中存在重大漏诊漏治问题。男性群体风险更为隐匿,伴随STEMI比例更高,亟需个性化精准筛查。作者呼吁从以症状为导向的被动诊治转向主动风险识别和预防,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及影像学等新兴工具,实现早期、全面、高效的ASCVD风险评估。未来临床试验应评估多模态筛查方案的有效性与成本效益,为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探索新路径。
原始出处
Nurmohamed NS, Ngo-Metzger Q, Taub PR, et al. Fir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risk factors, symptoms, and medical therapy. Eur Heart J. 2025;00:1–11.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f390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