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儿童睡眠健康是保障其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的关键环节。大量研究表明,睡眠质量不佳与学业表现下降、行为问题、情绪障碍及肥胖风险升高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幸福感作为主观幸福度的核心指标,涵盖对生活的满意度以及积极负面情绪的均衡,已被证实对成人的慢病预防及寿命延长具有积极作用。儿童时期的幸福感不仅指向当下的心理健康,还关联其认知发展和未来社会适应。
已有研究显示,日间情绪状态和夜间睡眠质量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这一双向关系是否贯穿儿童不同发展阶段、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是否保持稳定尚未有定论。此外,父母尤其是孕期母亲的心理社会支持被视为影响儿童早期发展及情绪健康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但其对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轨迹的持续影响仍需深入探讨。
近日,发表在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杂志的一项研究,首次系统探讨了儿童从婴儿期至青春早期幸福感与睡眠质量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以及孕期母亲心理社会支持对这一联系的长远影响。该研究基于中国儿童队列(CJCC)和美国健康脑行为研究(HBBS)两个大型纵向队列,共纳入1300名11-12岁儿童的回顾性数据,采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I-CLPM)对异常变量间的动态演变与预测机制进行精准捕捉。
本研究基于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纵向队列数据,分别为CJCC(中国)和HBBS(美国),采用母亲回顾法收集儿童不同时期(0-1岁、1-3岁、3-5岁、5-11岁、11岁至当下)的幸福感与睡眠质量评分。孕期母亲的心理社会支持通过结构化访谈评估,涵盖计划妊娠、情绪反应及社会支持等维度,形成综合评分。利用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I-CLPM),分解变量间的个体内动态变化与个体间稳定性,检验双向因果效应,并控制儿童性别、年龄、母亲年龄及教育水平等潜在混杂变量。此外,采用多组分析比较中美两队列的模型差异,确保结果的跨文化适应性。
研究结果
1,幸福感和睡眠质量的轨迹差异
CJCC(中国)儿童的幸福感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略有缓慢下降趋势;而HBBS(美国)儿童的幸福感在0-3岁期间略有上升,随后下降趋势明显。
睡眠质量方面,两组儿童均在0-5岁间呈上升趋势;之后,CJCC儿童睡眠质量在5-11岁间继续提升,11岁后略微下降;HBBS儿童睡眠质量则在5岁后持续下降。
轨迹差异经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均达统计学显著,反映出中美文化社会环境对儿童情绪与睡眠发展的深刻影响。
图:儿童幸福感持续变化趋势(CJCC与HBBS对比)
2,幸福感和睡眠质量的双向相关
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质量在各年龄点均呈显著正相关,且个体内自相关强于同时刻相关,表明变量在个体层面的稳定性和渐进性变化明显。
联合两队列分析显示,幸福感对后续睡眠质量的正向预测效果贯穿全部五个时间点(标准化回归系数0.086-0.154,均P<0.01)。
睡眠质量对后续幸福感的正向影响则表现为从1-3岁至11岁阶段显著,提示睡眠对早期至童年幸福感起作用,而青春期阶段影响减弱。
具体生长阶段和文化背景分组的RI-CLPM表明,这种双向关系在CJCC中更为稳定和显著;而HBBS组中,睡眠对幸福感的预测仅在部分时间段显著,双向关系不完全对称。
图:儿童睡眠质量发展轨迹对比(CJCC与HBBS)
3,孕期母亲心理社会支持的预测作用
孕期母亲心理社会支持评分与儿童幸福感(β=0.072, P<0.001)及睡眠质量轨迹(β=0.056, 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充足的孕期心理及社会支持不仅保护母亲免受妊娠应激,更对儿童情绪健康和睡眠习惯的长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图: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示意图及效应值(联合队列)
研究意义与价值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儿童幸福感与睡眠质量间始于婴幼儿时期、贯穿至早青春期的动态双向关联,填补了学界对情绪与睡眠发展纵向互动机制的认知空白。通过中美两大文化截然不同的人群对照分析,明确了文化因素在情绪睡眠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强调了针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制定个性化健康促进策略的必要。
此外,孕期母亲心理社会支持作为易干预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其对子代幸福和睡眠的持续影响提示,社会和医疗体系应更加注重孕期女性的心理关怀和社会支持建设。该发现对公共卫生提升及儿童早期发展促进策略制定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
研究结果同时提供证据基础,支持幸福感教育及睡眠卫生调控作为提升儿童整体福祉的重要切入点,引导未来跨学科联合开展基于文化敏感性的心理睡眠干预研究,进一步探讨家庭与社会层面长期支持对儿童心理生理发育的正向促进效应。
梅斯编辑点评
“这项研究系统整合了两个文化背景迥异的儿童队列数据,采用先进的统计模型深入分析情绪与睡眠的双向发展动态,为儿童健康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证基础。孕期母亲支持的积极作用尤其值得关注,提示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需强化孕产期心理社会支持体系。”——梅斯张博士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引入客观睡眠监测和儿童自评幸福感数据,结合生理指标,揭示更深层的生物-心理-社会交互机制。同时,不同社会经济层面及更多文化背景的对比报道,有助于提升研究的普适性和应用价值。”——梅斯小编
原始出处
Dai Y, Cui N, Ji X, Raine A, Richmond TS, Liu J.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 happiness and sleep quality and the predictive role of prenatal psychosocial support: results from U.S. and China cohort studies.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25. https://doi.org/10.1007/s12519-025-00903-9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