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专访刘辉国教授:从病理机制到临床管理,哮喘与睡眠呼吸障碍双向关系新进展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

来源 2025-07-05 12:09:12 医疗资讯

哮喘与睡眠呼吸障碍之间存在密切的双向关系,共病时可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近年来,围绕哮喘与睡眠呼吸障碍的研究在发病机制、临床结局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但仍需更多研究来优化共病的诊断和管理。

近期,由上海市医学会、上海市医学会呼吸病学专科分会主办的“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在上海圆满举行。大会期间,梅斯医学有幸邀请到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刘辉国教授,围绕哮喘与睡眠呼吸障碍关系及进展进行精彩分享。

梅斯医学:从病理生理角度,哮喘与睡眠呼吸障碍存在哪些相互影响的核心机制?近年来,在炎症通路、气道重塑或自主神经调节等方面有哪些新发现?

刘辉国教授:支气管哮喘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均为临床常见疾病,二者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多维。一方面,共同的危险因素如肥胖、过敏性鼻炎和胃食管反流等,不仅诱发了哮喘的发生,同时也增加了SAS的风险。以肥胖为例,它通过机械压迫上气道增加SAS风险的同时,还通过炎症因子的分泌参与到哮喘的气道炎症过程中。此外,近年的研究揭示了两种疾病在炎症通路方面的交互作用,比如IL-6和TNF-α等炎症因子在SAS引发的夜间低氧情况下被激活,加剧了哮喘的Th2型炎症反应;而哮喘的气道炎症亦可通过全身炎症扩散影响上气道黏膜的免疫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疾病之间存在着双向病理生理作用,彼此加重病情。具体来说,SAS患者因夜间打鼾及上气道震动可直接刺激气道,导致气道炎症反应增强并升高气道高反应性,同时夜间反复出现的低氧和高碳酸血症通过激活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进一步加重哮喘症状。相反地,在哮喘发作期间,肺部过度充气及吸气阻力的增加会导致夜间吸气负压增大,从而诱发或加重上气道塌陷,促进SAS的发生。自主神经调节失衡以及气道重塑与结构改变也参与其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网络,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两病并发时的症状更加严重,并可能形成恶性循环。此外,代谢因素如肥胖相关的瘦素抵抗对呼吸调控中枢和气道炎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梅斯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对哮喘合并睡眠呼吸障碍的患者进行精准诊断?目前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刘辉国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对支气管哮喘与SAS的共病诊断应树立“双向筛查”的理念,以提高早期识别率并避免漏诊。对于存在肥胖、过敏性鼻炎或胃食管反流等高危因素的哮喘患者,以及有打鼾、夜间呼吸暂停等症状的SAS患者,均应高度警惕两者共存的可能性,并优先进行相关筛查。例如,当哮喘患者主诉夜间胸闷时,除考虑夜间哮喘发作外,还应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或夜间血氧饱和度监测,评估是否存在睡眠期低氧和呼吸暂停;同样地,对于打鼾患者,也应询问是否有日间胸闷、活动后喘息或反复咳嗽等症状,并结合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激发试验,判断是否存在气道高反应性。

然而,目前在哮喘与SAS共病的联合诊断方面仍存在多项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首先,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规范流程,导致临床易出现单病诊断而忽略共病的情况。其次,传统多导睡眠监测需住院进行,限制了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应用,而现有的家用睡眠监测设备对哮喘相关指标(如气道阻力)的评估能力有限。特别是在难治性哮喘患者中,约30%可能合并SAS,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睡眠呼吸评估,往往错过早期干预时机,影响整体治疗效果。因此,推动便捷、高效的联合筛查工具和标准化流程建设,是未来提升共病管理水平的关键。

梅斯医学:当前,针对哮喘与睡眠呼吸障碍关系的研究有哪些新趋势?

刘辉国教授:近年来,研究者们对支气管哮喘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共病的关注度日益增加,主要聚焦于流行病学调查、机制探讨及治疗策略的交叉验证。大样本队列研究旨在明确哮喘与SAS的共病率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特别是针对难治性哮喘患者中SAS的发生率进行深入分析。在机制研究方面,学者们致力于探索Th1/Th2型炎症在“哮喘-SAS”共病中的失衡模式,以及低氧是否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影响气道炎症表型。此外,关于上气道与下气道在神经-免疫网络中的交互作用也被广泛关注,尤其是迷走神经背核作为潜在的“共同调节中枢”,其在两种疾病病理过程中的角色。

在治疗策略的交叉验证领域,评估持续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哮喘控制的影响成为热点之一,例如探究CPAP是否能通过改善夜间低氧状况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频率及糖皮质激素用量。同时,探索针对哮喘的新型治疗方法(如生物制剂)对上气道功能的潜在效果,特别是那些靶向2型炎症的疗法能否减轻上气道黏膜水肿。基于炎症标志物、睡眠参数及代谢指标,“哮喘-SAS”共病的分子表型分类正在构建之中,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随着研究的深化,哮喘与SAS的关系已从简单的共病现象转向更为复杂的机制互作探讨,未来需要多学科的紧密合作,在流行病学、病理机制及治疗干预等多个层面取得突破,以实现精准医疗的目标。

Tags: 专访刘辉国教授:从病理机制到临床管理,哮喘与睡眠呼吸障碍双向关系新进展 #第九届东方呼吸病学术会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