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环泊酚用于老年患者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来源 2025-05-22 12:11:48 医疗资讯

【论著】

本研究拟探讨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环泊酚用于老年患者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择期行结直肠ESD患者60例,年龄65~75岁,体重指数(BMI) 18~28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艾司氯胺酮组(E组)及瑞芬太尼组(R组)。排除标准: ① 手术需要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② 血压未获满意控制的高血压[筛选期收缩压≥16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筛选期舒张压≥100 mmHg]; ③ 肝肾功能严重异常; ④ 严重呼吸系统病变或术前1个月内有上呼吸道感染; ⑤ 严重心血管系统疾病; ⑥ 长期服用镇静药物; ⑦ 精神病史; ⑧ 对环泊酚、大豆、阿片类药物、氯胺酮等药物及其药物组分过敏或有禁忌; ⑨ 有严重睡眠呼吸暂停,改良Mallampati分级为Ⅳ级。

麻醉诱导前E组和R组分别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1 mg/kg及瑞芬太尼0.4 μg/kg,30 s后均静脉注射环泊酚0.4 mg/kg进行麻醉诱导;E组采用持续输注环泊酚0.8~1.0 mg·kg−1·h−1及艾司氯胺酮0.1~0.2 mg·kg−1·h−1进行麻醉维持,R组采用持续输注环泊酚0.8~1.0 mg·kg−1·h−1及瑞芬太尼0.05~0.10 μg·kg−1·min−1进行麻醉维持。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ASA分级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记录两组患者诱导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及手术时间,术中环泊酚用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麻醉前(T0)、诱导后1 min(T1)、置入肠镜(T2)、黏膜下剥离(T3)、创面处理(T4)、苏醒(T5)时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呼吸次数(RR)、脑电意识指数(IoC1)及伤害敏感指数(IoC2),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5 min、2 h、4 h及24 h静息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及术后麻醉医师、内镜医师和患者满意度评分。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BMI、ASA分级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

2.2 两组患者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及术中环泊酚用量比较

两组患者诱导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及术中环泊酚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2)。

2.3 两组患者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比较

图片

与R组比较,E组术中低血压、呼吸抑制发生率及去甲肾上腺素使用率较低(均P<0.05);两组患者心动过缓、体动发生率及阿托品、麻黄碱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图片

图片

与R组比较,E组麻黄碱及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较低(均P<0.05);两组患者阿托品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图片

2.4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头晕、恶心呕吐、分泌物增多、幻觉、复视、躁动、噩梦及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5)。

图片

2.5 两组患者术后15 min、2 h、4 h及24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5 min、2 h、4 h及24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6)。

图片

2.6 两组麻醉医师、内镜医师及患者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与R组比较,E组内镜医师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评分较高(P<0.05);两组麻醉医师及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7。

图片

2.7 两组患者不同时点心率、MAP、SpO2、RR、IoC1及IoC2变化情况比较

与R组比较,E组T1~T3时MAP较高(均P<0.05),T1~T4时RR较高(均P<0.05),T1~T2时SpO2较高(均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心率、IoC1、IoC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图1。

图片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E组术中呼吸抑制的风险明显降低,同时内镜医师希望患者呼吸动作轻微以减少其对肠内操作的影响,而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虽可控制呼吸,但对于老年患者可能会增加更大幅度的血流动力学波动,以及产生潜在的气道损伤和增加经济负担。本研究还发现,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可以满足手术的同时又增加患者呼吸次数,降低呼吸幅度,提高了内镜医师的满意度评分。

本研究采用监测麻醉镇静程度的IoC1和监测镇痛程度的IoC2作为基于脑电图的伤害性应激监测方法,两组患者IoC1、IoC2的数值及体动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两组患者术中镇静及镇痛程度相符,术后15 min、2 h、4 h及24 h静息VAS疼痛评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当艾司氯胺酮持续泵注总量不超过0.3 mg/kg时,可满足ESD的镇痛要求。

通过苏醒时间、术后不良反应比较,表明了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环泊酚用于老年患者结直肠ESD手术的安全性。本研究选择艾司氯胺酮诱导剂量0.1 mg/kg及维持剂量0.1~0.2 mg·kg−1·h−1,控制其总量在0.3 mg/kg以下,并且E组未出现噩梦、躁动及术后谵妄病例。艾司氯胺酮可能会引起分泌物增多的情况,本研究显示,E组术后分泌物增多的患者有2例,略高于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也证实,两组患者术后幻觉及复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尽管E组头晕发生率较R组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研究控制艾司氯胺酮的用药总量有关,而当艾司氯胺酮的用量继续增高时,术后不良反应、苏醒时间及离室时间可能会增高。

综上所述,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环泊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患者结直肠ESD手术,且血流动力学波动小,呼吸抑制少,内镜医师对麻醉效果的满意度评分高。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5,46(04):377-382 .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41226‑01244

Tags: 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复合环泊酚用于老年患者结直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