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摘要
背景:撤机失败与住院时间延长及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识别可能影响撤机结局的风险因素至关重要。超声检查作为机械通气期间肺脏与膈肌监测的优良工具,可实时评估解剖结构与功能状态。本研究通过一项范围综述,系统评价超声检查在预测撤机失败中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
方法:严格遵循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指南、范围综述PRISMA扩展声明(PRISMA-ScR)以及Arksey和O'Malley方法学框架。检索PubMed、Scopus和Cochran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8月12日发表的观察性与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标准包括:英文文献、重症监护病房环境、机械通气成人患者、采用超声指标评估撤机失败负荷的研究。
结果:初检获得3573条记录,去重后筛选3117篇文献,最终纳入89项研究(含6项临床试验、80项前瞻性观察研究及3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6841例研究对象,撤机失败率为28.2%。与撤机失败显著相关的超声参数包括: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室间隔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增高、膈肌移动度、膈肌增厚分数、膈肌浅快呼吸指数、通气频率与膈肌位移比值、咳嗽时膈肌移动度及收缩速度等。超声检测到的肺通气丧失、肺水肿、胸腔积液以及拔管后喉头水肿所致气道梗阻均与撤机失败相关。
结论:超声检查是优化撤机流程的重要工具,其精准评估肺功能与膈肌运动的特点,凸显了在重症监护病房推广应用的必要性。结果发表在2025年3月的BJA杂志。
背景
机械通气撤机是接受有创通气支持患者治疗的关键环节,约占整个通气时间的40%-50%。然而,约20%的机械通气患者在此过程中出现困难,被归类为困难撤机或延迟撤机患者,其中约15.6%的患者最终出现撤机失败。
为应对这些挑战,Tobin提出了有创机械通气撤机的标准化流程,具体包括:治疗急性呼吸衰竭(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RF)、评估撤机可能性、判定撤机准备度、实施自主呼吸试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SBT)、拔管及再插管等关键步骤。该结构化方案于2007年经专家小组制定首部机械通气撤机指南时获得验证。近年来,学界对撤机的认识取得显著进展:2017年WIND研究创新性地将撤机结局定义为拔管后48小时内或7天内是否需要再插管。最新发布的WEAN-SAFE研究(覆盖50个国家)显示:77.1%的患者至少接受过1次撤机尝试,至第90天时65%实现成功撤机。虽然首次撤机尝试中位时间为第1天,但22.4%的患者延迟约5天才启动首次尝试。数据表明,64.7%患者属于短期撤机(≤1天),10.1%为中期撤机(2-6天),9.6%面临长期撤机(≥7天),另有15.6%出现撤机失败。
撤机失败的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多种风险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患者年龄、既往家庭机械通气史、机械通气原因以及基础疾病状况等。
近年来,超声技术作为评估撤机患者的重要工具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超声能有效识别与撤机失败相关的特定特征,包括膈肌功能障碍、大量胸腔积液、喉头水肿、急性肺水肿及肺通气不足等。超声技术的进步使其成功整合至撤机方案中,通过实时监测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例如,超声可评估膈肌运动幅度和肺通气状况,识别传统评估方法可能忽略的细微变化;同时还能检测液体过负荷等可能影响撤机成功的肺部并发症。尽管取得这些进展,超声在预测撤机失败中的确切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标准化操作规范的建立。
本范围综述旨在系统探讨超声检查在预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一项范围综述,严格遵循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指南、范围综述PRISMA扩展声明(PRISMA-ScR)清单以及Arksey和O'Malley提出的方法学框架。鉴于本综述仅涉及对已发表文献的分析,故无需伦理审批。但在数据报告和结果解读过程中,我们始终恪守学术伦理规范。
本综述的核心目标是系统评估超声技术在预测机械通气撤机失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重点聚焦以下四类超声参数:(1)心脏超声参数(心血管因素所致撤机失败);(2)膈肌超声参数(膈肌功能障碍所致撤机失败);(3)肺部超声参数(呼吸系统因素所致撤机失败);(4)上气道超声参数(气道梗阻所致撤机失败)。此外,本研究还致力于:阐明上述超声参数与成功撤机的相关性;明确需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包括超声结果与临床决策流程的整合路径,以及其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意义。
纳入标准
本研究纳入自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8月12日发表的英文同行评审期刊论文,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s)、观察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机械通气的成年患者(≥18岁),且研究需采用超声技术评估撤机失败负荷。排除标准包括:非聚焦撤机失败的研究、采用非超声评估方法的研究、年龄<18岁的患者以及病例报告。
文献检索与筛选策略
两位研究者(DB与PS)通过医学主题词(MeSH)构建检索式,并在PubMed、Cochrane及Scopus三大数据库实施检索。检索策略经其他研究者参照《电子检索策略同行评审指南》(PRESS)进行审核。采用的MeSH术语及布尔运算符包括:"([撤机OR脱机]AND[机械通气]AND[超声检查*OR超声])",并根据各数据库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本次检索未设置任何过滤条件。
在去除重复文献后,由两位研究者(DB与PS)独立对入选文献的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所有作者共同评估每篇入选文献的全文、摘要及标题内容,若存在意见分歧则通过协商达成共识。此外,本研究还系统检索了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类文献,以补充可能遗漏的相关研究。
数据提取与呈现
两名评审人员(PS与DB)共同制定了标准化的数据提取表格,明确界定了需要提取的研究变量。采用迭代式工作流程,评审人员首先独立完成数据提取工作,随后通过定期讨论会比对提取结果,最终达成共识后对数据提取表格进行同步更新完善。
本研究同时纳入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及混合方法研究,以全面评估撤机负荷的各个测量维度。所有文献均严格遵循预设的纳入标准,凡不符合本研究概念框架的论文均予以排除。
本研究采用多维分类方法,根据研究行为类型、实施环境、人群特征、研究设计、测量指标及主要发现对纳入文献进行系统归类。提取的核心数据包括:文献特征(发表年份、第一作者、研究设计类型、原产国)、人群参数(纳入患者总数、撤机失败病例数及失败原因)以及超声评估指标(靶器官类型、预测参数和定量数据)。鉴于本范围综述的研究特性,最终采用描述性综合法进行数据整合与呈现。
超声学评估变量定义
表1:总结了与撤机失败相关的超声评估参数的定义标准。
结果
初步检索共获得3573条文献记录(PubMed数据库677篇,Scopus数据库2811篇,Cochrane数据库85篇)。经去重处理后(剔除456篇重复文献),对3117篇文献进行筛选评估,最终纳入89篇符合标准的研究文献。完整的文献筛选流程详见图1所示。
最终纳入的研究包括6项临床试验、80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及3项回顾性研究,共涉及6841名受试者。受试者平均年龄范围为22至89岁,研究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和法国。
共计1900例(28.2%)患者出现撤机失败(其中95例患者缺失撤机结局数据)。超声检查结果显示:9项研究识别出心源性撤机失败,63项研究检出膈肌功能障碍,16项研究发现肺通气丧失,1项研究报告胸腔积液,另有1项研究记录拔管后喉喘鸣。
讨论
本研究表明,超声检查是识别心血管源性、膈肌功能障碍性、呼吸系统源性及气道源性撤机失败的有效工具。本范围综述的优势在于:通过综合多种超声参数全面分析撤机失败的多因素本质,并凸显超声技术在识别可能阻碍成功拔管的生理性挑战方面的临床决策价值。尽管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实际临床应用验证,但将超声检查纳入机械通气撤机流程的前景令人鼓舞。根据图2和图3所示结果,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优化超声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心血管源性撤机失败
本研究共纳入9篇指出心血管原因导致撤机失败的文献。从有创机械通气转为自主呼吸的过程会使患者面临心血管衰竭风险,尤其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
正压机械通气产生的主要生理变化源于胸腔内压升高,这会改变胸膜压(PPL)和跨肺压(PTP)。PTP升高会引起右心房压力相应增加,从而降低静脉回流压力梯度,减少右心室血液充盈。这种改变最终导致左心室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输出量下降。
在自主呼吸试验(SBT)期间,这些心肺相互作用会加剧心腔的前后负荷,增加心肌缺血和撤机相关性肺水肿(WIPO)的风险。对于存在二尖瓣反流的患者,特别是同时伴有心肌缺血时,撤机失败的可能性显著增加。
拔管后完全恢复自主呼吸时,胸腔内压和右心房压力转为负值,促进静脉回流。然而当静脉从胸腔外转入胸腔内时发生塌陷,右心房压力过度负向可能限制血流,这种情况常见于深吸气努力或上气道梗阻时。
接受自主呼吸试验的患者中,撤机相关性肺水肿发生率约为60%。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肥胖已被确定为发生撤机相关性肺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这种情况在左心室功能减退患者自主呼吸时尤为明显,因其胸膜压会产生显著负向波动,从而导致左心室后负荷增加和右心室充盈增多,最终因肺血容量增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引发肺水肿。诊断撤机相关性肺水肿的金标准是肺动脉楔压测量,但目前也提出了其他无创或微创方法,包括B型利钠肽生化检测、左心室充盈压评估、血管外肺水测定以及近年应用的肺部超声检查。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可同时评估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以预测撤机结局。收缩功能通过射血分数测定,而舒张功能则采用多普勒波形分析二尖瓣血流:早期E波反映心室被动充盈,晚期A波代表心房主动收缩。与心血管源性撤机失败最相关的参数包括: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室间隔二尖瓣环舒张早期速度比值(E/E')增高、舒张功能障碍、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含房间隔固定右偏提示的左房压升高)。拔管失败与较高E/e'值相关(比值比[OR] 1.27,95%置信区间[CI] 1.05-1.54),截断值为10.9(四分位距[IQR] 8.7-18.0);左房面积增大(OR 1.14,95%CI 1.02-1.28)的截断值为25.0(IQR 19.3-32.0)。房间隔固定右偏患者的中位值为7(OR 12.95,95%CI 2.73-61.41)。组织多普勒成像还可评估二尖瓣环正常患者的左室松弛功能(e'波)和左室充盈压(E/e'比值)。A波峰值<100 cm/s、E/Ea>14、下腔静脉最大直径(IVCmax)>17 mm等因素与再插管相关。撤机失败组的E波峰值速度显著更高(95 cm/s [75-115] vs 85 cm/s [61-100];P<0.001),E波减速时间更短(128 ms [89-163] vs 147 ms [109-206];P<0.001)。基线E速度≥0.6 m/s且自主呼吸试验期间E≥1.2 m/s对预测撤机成功的特异性达100%(敏感性15%),对识别撤机相关性肺水肿所致失败的敏感性达91%。
膈肌功能障碍所致撤机失败
膈肌功能障碍的特征是肌力进行性下降,可在机械通气早期出现,称为呼吸机诱导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重症监护患者中发生率高达65%。研究显示,脑损伤患者仅接受18小时控制性机械通气后,I型和II型肌纤维即出现显著萎缩,膈肌横截面积减少超50%。这种废用性萎缩不仅见于控制通气模式患者,辅助通气模式下若膈肌活动监测不足同样会发生。一项纳入231例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指出,50%压力支持通气患者存在过度支持现象,这是导致膈肌废用性萎缩的主要机制。因此,呼吸肌无力源于机械通气本身而非特定通气模式。另有研究表明,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是肢体肌无力的两倍,会显著阻碍撤机进程。
证据表明,机械通气所致膈肌功能障碍患者预后更差、拔管失败率更高、机械通气时间更长,最终导致死亡率上升。膈肌功能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和脓毒症。
在评估膈肌功能的非侵入性方法中,超声检查可通过测量厚度、移动度及增厚分数来评估肌肉结构和功能。最新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发现,膈肌移动度与增厚分数对预测成功撤机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显示出良好的诊断准确性。超声评估显示的膈肌功能障碍应视为预警信号;在进行降低支持压力和呼气末正压(PEEP)的自发呼吸试验时,必须评估膈肌结构和功能,以确保拔管后膈肌能够承担呼吸功,或判断是否需要无创通气支持。
膈肌功能障碍可通过以下指标评估:膈肌移动度(DE)、膈肌增厚分数(DTF)、膈肌浅快呼吸指数(D-RSBI)以及通气频率(VE)与膈肌位移(DD)超声评估值的比值。多项研究报道了相关临界值:DE≤1.1cm与撤机失败相关;DTF<20%;DE-RSBI>1.38次/分/mm和DTF-RSBI>78.1次/分/%分别预示撤机失败。VF/DD比值预测撤机结局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92.31;而右侧半膈VF/DTF比值以0.81为临界值时,预测拔管成功的敏感性达87.7%,特异性为7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0.762)。图4展示了控制性机械通气10天后出现的VIDD表现。
一项最新研究探讨了困难撤机患者中撤机相关性肺水肿(WIPO)、膈肌功能障碍与肺通气丧失的关系。研究发现,84%自主呼吸试验(SBT)失败患者通过膈神经刺激评估显示WIPO与膈肌功能障碍相关,表明膈肌功能障碍时会代偿性动用辅助呼吸肌。此外,膈肌功能障碍患者的肺部超声评分(LUS)显著增高,提示存在肺通气丧失。
呼吸系统因素所致撤机失败:肺通气丧失、肺水肿及胸腔积液
超声检查已成为诊断急性呼吸衰竭(ARF)的首选工具,能更便捷地确定PEEP值并监测机械通气。其在检测胸腔积液、肺炎或肺水肿方面尤为有效,敏感性优于放射学检查。BLUE方案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对呼吸衰竭最常见病因的诊断准确性,这归功于其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鉴于这些优势,超声应被视为机械通气撤机过程和拔管后临床监测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评估肺通气状况时。通过对比入院时的通气改善情况,超声可确认呼吸衰竭患者开始撤机的时机,表明需要机械通气的原发病正在缓解。图5a显示肺部实变,图5b则展示有创机械通气3天后右肺基底部的超声影像,可见实变消退和通气恢复。
危重症患者常出现肺实变或肺不张,超声可通过动态或静态支气管充气征进行鉴别。肺部超声评分(LUS)超过17分与肺通气障碍导致的撤机失败相关,该评分适用于撤机过程及拔管后监测。此外,当自主呼吸试验和撤机期间前侧肺野出现B线(尤其超过6条)时,提示呼吸努力诱发的肺水肿。
拔管后,由于正压通气消失导致静脉回流增加,此时超声可有效评估血管外肺水含量。既往实验模型研究表明,超声在此方面的评估准确性甚至优于CT扫描,提示该技术可适用于舒张功能不全或舒张期延长患者。因此,肺部超声能有效鉴别血管外肺水增多及伴有肺实质病变的肺部疾病。
肺部超声已被证实是诊断撤机相关性肺水肿(WIPO)的优良工具,其主要优势包括:实时无创诊断、良好可重复性,且经专业培训的操作者数分钟内即可完成检查。该技术可在临床症状恶化前检测到提示间质综合征的B线。如图5c所示,B线增多提示肺密度增加和血管外肺水增多,这正是WIPO的典型表现。
Fig 5.Consolidation and pleural effusion at lung ultrasound. The right lung base is seen with a convex probe. (a) Consolidation patternwithairbronchogram (indicatedwitharrow).(b)After3days,animprovementinlungventilationisseenwithoutconsolidationpattern.(c)With convex probe in transverse plane atanteriorlevel,B-linesof interstitialtypesecondarytoweaning-inducedpulmonaryoedema(WIPO)aredisplayed.(d) Withaconvexprobeintransverseposition,perpendiculartothechest wall,atthe levelof theright base,extensive pleural effusion is seen. According to Balik’s formula, a volumeof 720ml isestimated.Measuring themaximumseparationbetween parietal and visceral pleural at maximal inspiration: 36 mm×20=720 ml
肺通气丧失的评估指标包括:肺部超声评分(LUS)、肺泡-间质综合征(表现为B线伪影增多)以及外周肺病变消失(特征为C线表现:伴或不伴胸膜线中断的低回声胸膜下局灶性病灶,且动态支气管充气征消失)。前-后位LUS评分>7或常规LUS评分>10与撤机失败显著相关,而>17分被确定为撤机失败的诊断临界值。
一项针对62例接受T管自主呼吸试验(SBT)患者的研究显示,33例SBT失败患者中有17例出现撤机相关性肺水肿(WIPO),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8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达0.91。研究者得出结论:四个肺区B线增加6条可准确诊断WIPO。另一项纳入52例患者的研究证实了肺部超声诊断WIPO的可靠性,其中12例(占失败病例的48%)进展为WIPO。B线增加≥6条时诊断敏感性为83.3%,特异性82.5%,AUROC为0.825。这些证据表明,肺部超声是识别肺水肿所致撤机失败的可靠方法。
自主呼吸试验开始时存在中至大量胸腔积液的患者,其成功拔管可能性较低且住院时间往往更长。中等量胸腔积液定义为最大胸膜间距≥15mm(预测积液量≥300ml);大量积液则为最大胸膜间距≥25mm。危重患者中胸腔积液发生率较高,内科ICU发生率可达62%,入院时发生率为41%。便携式超声可检出X线检查常漏诊的少量积液。此外,某些肺泡实变在X线下易与胸腔积液混淆,而超声能有效鉴别这两种情况。以胸部CT为金标准时,超声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达93%,具有避免辐射和床旁评估的优势。超声还可评估积液量、性质,并指导胸腔穿刺定位。复杂性或弥漫性高回声积液通常提示渗出性病变(如血胸或脓胸),而分隔性积液中可见高回声内部结构及纤维蛋白分隔。
在机械通气患者中,可采用多种方法评估胸腔积液量,其中Balik公式尤为实用。该公式通过测量呼气期脏层与壁层胸膜间的最大距离(毫米)并乘以20,可估算积液最小量,如图5d所示,其具有显著相关性(r=0.72)。
超声引导下胸腔积液穿刺的成功率达100%,且未见气胸或出血并发症报道。鉴于超声评估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及床旁便捷性等优势,建议对后基底胸膜肺区进行超声检查,以排查可能导致肺通气丧失和拔管后呼吸功增加的胸腔积液。
气道梗阻所致撤机失败
超声评估气道解剖结构的技术已通过多年验证,在危重症患者中显示出重要价值。其应用包括:识别困难气道预测指标、定位环甲膜、选择合适气管导管型号、确认经口气管插管位置、辅助气管切开操作,以及评估拔管后喉喘鸣和声带活动度。声带水平的评估在文献中称为经皮喉部超声检查,已有充分文献记载。超声可在拔管前预测拔管后喉头水肿风险,并对拔管后出现喘鸣或发声困难的患者进行声带活动度评估,提供了一种快速、安全且无创的检查方法。
通过使用高频探头置于甲状软骨水平,临床医生可在气囊充气状态下观察到插管患者声带中央的气柱。这一技术可在气囊放气过程中进行解剖和功能评估,有助于预测拔管后喘鸣风险。2006年的一项研究证实,喉部气管超声(LTUS)能可靠评估声带形态、喉部结构以及存在喉头水肿时的声带或声门下区气流。气囊充气时,超声显示方形气柱;而无水肿情况下放气时,则呈现梯形气柱且测量距离增加。通过测量插管患者气囊放气前后声带水平的气柱宽度(ACW,即声带处声影宽度)可预测拔管后喘鸣风险。ACWD定义为充气与放气状态下气柱测量值的差值,研究显示差值小于0.8mm与拔管后喘鸣发生相关。该研究指出,气囊充气时ACW为4.5mm对应7-8%的拔管后喘鸣发生率,而宽度大于6.4mm则预示不会发生喘鸣。
超声技术还应用于评估声带活动度,尤其针对颈部手术后喉上神经或喉返神经损伤病例。最新系统评价显示,喉部气管超声(LTUS)诊断成人声带固定的敏感性达95%,特异性达99%,在无法及时进行内镜检查时尤为实用。超声能快速动态评估拔管后声带状况,并可视化水肿程度,为喘鸣或拔管后发声困难的管理提供依据。图6展示了一例出现喉喘鸣和拔管后发声困难患者的LTUS检查结果,显示双侧声带活动度存在但伴喉头水肿,据此采取了局部水肿处理措施。
局限性
本综述存在若干局限性。首先,纳入研究存在显著异质性,体现在研究设计、患者人群和超声技术应用的差异。由于文献报道的结局指标和测量方法异质性较大,故选择范围综述设计而非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但这种异质性也导致难以得出适用于不同临床场景的强效结论。其次,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可能受限,未必能反映多样化医疗环境中的广泛患者特征。此外存在潜在偏倚风险,尤其是观察性研究中的选择和报告偏倚可能影响结果可靠性。不同操作者采用的超声技术差异也可能导致结果不一致,增加研究结论整合的难度。再者,撤机评估时可能缺乏熟练的技术人员,限制了超声在撤机流程中的常规应用。还需指出超声技术本身存在若干局限,包括操作者间/操作者内变异、需要持续培训,以及在肥胖、皮下气肿或声窗不佳等特定患者条件下的实施困难。最后,目前缺乏利用超声参数预测撤机失败的标准化方案,导致临床实践存在显著差异,这也影响了本综述结论的适用性。
结论
撤机过程占机械通气患者总通气时间的40%以上,这使得正确评估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恰当的撤机评估能缩短ICU住院时间,并预防可能导致再插管的拔管后呼吸衰竭,从而降低死亡风险。超声作为一种重要辅助工具,能快速精准评估危重病情并指导临床决策,其优势包括:可床旁实施、无创动态可视化结构与功能,从而全面掌握病情变化。具体而言,超声能评估:自主呼吸试验前后的胸腔积液与肺通气状态、正压通气消失导致的血管外肺水增加;从膈肌角度识别机械通气相关功能障碍(尤其适用于神经肌肉阻滞、心血管功能不全或ICU获得性肌无力等高危患者);以及评估气道状况(包括气囊充放气状态下的气柱与声带),用于预测拔管后喉头水肿和评估声带活动度。综上所述,超声通过精准评估肺功能与膈肌运动性能,成为优化撤机流程的重要工具,这凸显了其在重症监护领域推广应用的必要性。
麻海新知·述评
本文通过范围综述,系统性探讨了超声检查在机械通气撤机失败预测中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纳入了89篇文献,涵盖6841名受试者,结果显示超声检查在评估撤机失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相关参数包括二尖瓣早期舒张流入速度与二尖瓣环早期舒张速度比值(E/E')、膈肌活动度、膈肌增厚分数以及膈肌快速浅呼吸指数等。这些参数能够实时、动态地反映患者的心血管功能、膈肌功能和呼吸系统状态,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撤机决策依据。
超声检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实时成像技术,在撤机评估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实时监测肺部通气情况、评估心脏功能以及检测膈肌功能障碍,提前识别潜在的撤机问题,从而优化撤机决策,降低撤机失败的风险。此外,超声检查还具有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势,便于在ICU开展运用。
然而,超声检查在撤机评估中的应用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异质性较大,不同研究在设计、患者人群和超声技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难以得出适用于不同临床环境的统一结论。其次,观察性研究中可能存在选择和报告偏倚,影响结果的可靠性。此外,超声检查结果可能因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而异,导致结果不一致。最后,目前缺乏通过超声参数预测撤机失败的标准,限制了该研究结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未来的研究应聚焦于制定标准化的超声检查流程和操作指南,规范超声检查技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同时,需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超声检查在撤机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其预测撤机失败的最佳参数和阈值。此外,长期随访研究和与其他传统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将有助于评估超声检查结果与患者长期康复之间的关系,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撤机评估工具。
总之,超声检查是优化撤机过程的有力工具,能够通过精确评估肺功能以及膈肌表现,显著提高撤机成功率,减少ICU住院时间和医疗成本。尽管其在撤机评估中显示出巨大潜力,但其在临床应用中仍需进一步研究,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原始文献:
Patrick Sepúlveda, Adrián Gallardo, Ricardo Arriagada, Bruno Souza, Nicolò Patroniti, Denise Battaglini. Weaning failure from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utility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weaning process. Br J Anaesth. 2025 Mar 26;S0007-0912(25)00145-X. Doi: 10.1016/j.bja.2025.02.024.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