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2025 CSCO 指南会 | 从免疫治疗到mRNA疫苗:陈誉教授解读黑色素瘤前沿技术与挑战

来源 2025-05-10 12:10:32 医疗资讯

编者按:黑色素瘤作为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近年来在中国的发病率和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也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2025 CSCO指南会上,【医悦汇】特邀福建省肿瘤医院陈誉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深入探讨中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特点、病理类型差异以及新兴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医悦汇: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怎样的趋势?在中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特点与欧美国家有哪些不同?

陈誉教授: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以及全民防癌体检的广泛开展,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和检出率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尽管黑色素瘤的死亡率有所提高,但随着对规范治疗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系统性治疗理念的逐步完善,其5年生存率也在逐渐改善。这也正是我们黑色素瘤专委会持续推动规范化诊疗以及加速大量相关新药上市的重要工作方向。

中国黑色素瘤与欧美国家最大的差异在于亚型分布。欧美国家的黑色素瘤以皮肤亚型为主,其发病背景多与日光损伤相关,因此对免疫治疗单药的响应率较高。而在中国,黑色素瘤主要以肢端和黏膜亚型为主,发病背景多与慢性炎症相关,甚至许多亚型病因尚未明确。从临床效果来看,中国黑色素瘤对免疫治疗单药的响应率较低,且以驱动基因为导向的突变发生率远低于皮肤型黑色素瘤,导致能够接受双靶治疗的患者比例也更低。基于此,中国黑色素瘤的治疗模式需要大量开展针对中国患者的临床研究,以探索适合中国黑色素瘤的诊疗规则和标准。

医悦汇:黑色素瘤常见的病理类型有哪些?不同病理类型(如皮肤型、肢端型、黏膜型)在生物学行为、治疗策略和预后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陈誉教授:黑色素瘤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包括皮肤型、肢端型和黏膜型。在欧美国家,皮肤型黑色素瘤占据主导地位;而在中国,肢端型黑色素瘤占比约为50%,黏膜型黑色素瘤占比约为25%,皮肤型黑色素瘤占比在20%~25%左右,此外还有一些脉络膜黑色素瘤以及原发灶不明的黑色素瘤等类型。

在治疗策略方面,今年的指南也进行了更新。黏膜型黑色素瘤在辅助治疗阶段,化疗依然是基础。与皮肤型黑色素瘤最大的区别在于,皮肤型黑色素瘤的辅助治疗以靶向治疗为基础。随着证据级别较高的研究不断开展,我们期待看到化疗联合免疫治疗是否能优于单纯的化疗。相信在未来两年内,我们的专委会将会有更好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大家。

医悦汇:目前有哪些新兴的治疗技术正在研究或应用于黑色素瘤辅助治疗(如 TIL疗法、mRNA 疫苗等)?这些新技术的作用机制和初步的研究成果如何?

陈誉教授:尽管黑色素瘤在中国是一个发病率相对较低的小瘤种,但它却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重要疾病模型。原因在于,几乎所有的新药和新治疗策略都在黑色素瘤上进行探索。从最早的靶向治疗到各种免疫治疗策略,黑色素瘤一直是新疗法研究的前沿阵地。

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应用广泛。从全球第一个免疫检查点CTLA-4抑制剂获批,到如今PD-1、LAG-3等众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黑色素瘤治疗中的应用,中国也开展了大量基于各种免疫检查点的联合治疗以及与传统疗法的联合治疗研究。

此外,新型免疫治疗手段也在不断涌现。例如,溶瘤病毒疗法在欧美已经获批应用,在中国,目前至少也有5~6款溶瘤病毒正在进行临床研究。还有TIL(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疗法,FDA已经批准TIL疗法用于皮肤型黑色素瘤的晚期治疗,并且在黏膜型黑色素瘤上也显示出良好的响应率,中国也在积极开展新型TIL疗法的临床研究。

在疫苗研发方面,美国FDA已经批准新抗原RNA疫苗作为突破性疗法,并正在开展全球Ⅲ期多中心研究。目前,国内也在探索如何针对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开发新的抗原来源以及如何预测抗原来源,这仍然是一个技术难题。但随着技术瓶颈的突破,新抗原疫苗有望在肢端型和黏膜型黑色素瘤辅助治疗中找到更好的应用场景

Tags: 2025 CSCO 指南会 | 从免疫治疗到mRNA疫苗:陈誉教授解读黑色素瘤前沿技术与挑战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