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李凯/李孟鸿团队《自然·通讯》:抗癌新组合!乳酸杆菌助力溶瘤病毒疗法或成肝癌克星

来源 2025-05-06 12:12:03 医疗资讯

当益生菌遇上溶瘤病毒,会碰撞出怎样的抗癌火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团队的最新研究给出了答案:两者联用可显著抑制肝癌进展,甚至实现“肿瘤清零”!相关成果已发表于《自然·通讯》。

图片

肝细胞癌是全球第三大致死性癌症,传统化疗和放疗效果有限,患者生存率低。中国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或地区之一。大部分肝癌在被初始诊断的时候已经进入晚期,许多治疗方式都失去了机会。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重视,联用益生菌可作为改善肿瘤治疗的新方向。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es, OVs)疗法是一类应用病毒选择性在肿瘤细胞内复制并杀伤肿瘤细胞的癌症治疗方法,因其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特性备受关注。

溶瘤病毒与肠道微生态属于微生物的不同种类,它们如何交互作用从而调控机体免疫平衡是有趣的科学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我们的预实验研究结果,在肝癌缺乏显著有效的治疗手段这一背景下,该研究团队发现,溶瘤病毒VSVΔ51在治疗肝癌过程中会改变肠道菌群平衡,进一步研究发现菌群异常会限制溶瘤病毒的抗肿瘤效应。通过乳杆菌回补发现其可显著增强溶瘤病毒抗肿瘤效果,该研究首次系统揭示溶瘤病毒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关系。

核心发现:

l菌群失衡削弱疗效:溶瘤病毒VSVΔ51治疗会改变肠道菌群组成,益生菌乳酸杆菌显著减少,其他肠道菌株增多,显著降低病毒复制效率和抗肿瘤效应。

l益生菌“逆转战局”:口服乳酸杆菌后,肠道屏障功能修复,肠道菌群发生显著改变。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细胞减少,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增强,溶瘤病毒疗效得到显著提升。

l机制创新:通过质谱鉴定发现溶瘤病毒通过IL-6-STAT3信号通路下调肠道SLC20A1蛋白表达,抑制乳酸杆菌定植;而补充该益生菌可逆转这一过程。

l对溶瘤病毒治疗普适性:该策略对疱疹病毒(HSV-1)和痘苗病毒(VACV)等多种溶瘤病毒均有效,展现广泛临床应用潜力。

临床意义:

研究团队通过“益生菌定向补充”的策略,通过溶瘤病毒治疗,在自发肝癌小鼠模型中实现了肿瘤完全消退。这一成果为开发“菌群-病毒”联合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未来或可通过个性化菌群干预提升癌症免疫治疗效果。这一发现不仅为肝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其他实体瘤的免疫联合疗法开辟了方向。

图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病学研究所李凯副研究员和李孟鸿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张家毓博士后和杨金能硕士研究生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颜光美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林园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束敏峰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古嘉瑜博士(深圳市人民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在技术上的协助。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特别资助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8407-z#Sec58

Tags: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李凯/李孟鸿团队《自然·通讯》:抗癌新组合!乳酸杆菌助力溶瘤病毒疗法或成肝癌克星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