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编者按: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 0.1%~3%。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的不断发展以及分子分型技术的逐渐成熟,间质瘤的诊疗规范也在持续优化。在2025 CSCO指南会上,【医悦汇】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做客对话大咖,分析间质瘤诊疗的最新诊疗动态,为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医悦汇:2025年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在哪些方面做出了更新和优化?
李健教授:间质瘤作为一种相对罕见的肿瘤类型,每年的研究进展相对有限。然而,我们始终期望在有限的研究中,挖掘出能够推动诊疗规范更新的有价值内容。今年,间质瘤指南的最大变化集中在辅助治疗领域。
间质瘤是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将靶向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的实体瘤。由于缺乏其他实体瘤的辅助治疗经验可供参考,间质瘤在辅助治疗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用药时间问题。过去,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指南,均推荐3年的用药时间。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3年的用药时长往往难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今年,一项国外的最新研究对比了6年与3年的用药时间。尽管该研究的样本量有限,但作为一项随机的Ⅲ期对照研究,其仍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基于这项研究,今年的指南有望对中国高危人群的用药时间进行调整,将推荐用药时间延长至6年。不过,这一新的推荐意见的级别可能低于之前的3年用药时间推荐,预计会被列为2类推荐。当然,这目前仅是一个初步设想,最终结论还需经过专委会的深入讨论后才能确定。
除了辅助治疗方面的更新,指南在影像、病理诊断以及基因分型方面也将进行一些细节上的优化调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改进,使指南的内容更加清晰、简洁明了,以便于各位医生更加便捷地使用。
医悦汇:目前胃肠间质瘤的靶向治疗有哪些前沿进展?
李健教授:与其他肿瘤相比,间质瘤具有独特之处,其核心问题是免疫治疗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因此,目前的研发重点依然聚焦于靶向治疗。间质瘤的显著特点是其具有非常明确的驱动基因,主要是KIT和PDGFRA这两条通路。无论是初始治疗还是耐药后的治疗,研究的重点始终围绕着对这两个基因的抑制。
目前,药物研发的方向是针对泛KIT突变的抑制剂,即能够对不同类型的KIT突变都产生抑制作用的药物。如果能够成功研发出这样的药物,无论患者是原发的KIT突变还是耐药后的KIT突变,都能得到有效抑制,从而有效解决耐药问题。
目前,有两个正在研发的药物值得关注,分别是NB003和IDRX-42。这两种药物均为泛KIT抑制剂,在前期的药物研究中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在ASCO和ESMO等国际会议上,我们都能看到这两个药物的相关报道。中国作为主导单位,积极参与了这两个药物的研究工作。未来,这两个药物有望被定位为胃肠间质瘤的二线和三线治疗药物,并计划于2025年开展随机对照研究。我们可以持续关注这两个药物的最新进展。
医悦汇:分子分型为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请您结合胃肠间质瘤的特征及耐药机制,谈一谈分子分型在患者临床诊疗中的作用?
李健教授:分子分型在所有实体瘤中都极为关键,间质瘤也不例外。间质瘤的分子分型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初诊时确定肿瘤的具体类型;二是在耐药后观察基因分型是否发生变化。
在我国,初诊时的分子分型工作已经开展得相对较好,分型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当然,在部分地区的二级医院,基因检测方面可能仍存在一些困难,但整体上对分子分型的认知已经明显提高。我们的目标是希望未来所有间质瘤患者在初诊时都能进行基因分型,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然而,在分子分型中,仍有一些罕见的、难以细分的类型,例如野生型间质瘤,它没有KIT和PDGFRA的突变。即使进行二代基因测序,有些患者也无法明确分型,我们将其称为“四重野生型”。从科学角度来看,这些难以分型的人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耐药后的分型同样重要,它决定了未来药物的选择,并有助于我们了解耐药机制。但耐药后的分型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耐药后的组织获取较为困难,很多时候无法取得足够的标本;二是耐药后的肿瘤异质性很强,一个标本的检测无法代表所有病灶的基因类型。因此,很多医生会选择液体活检,但液体活检目前还存在精准度和特异性的问题。尽管如此,耐药后的检测重要性越来越高,技术上的难题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挑战。
医悦汇:请您结合目前胃肠间质瘤领域的诊疗痛点,聊一聊未来我国胃肠间质瘤的研发重点有哪些?
李健教授:首先,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间质瘤的认知。作为一种罕见疾病,间质瘤在诊断和预防方面往往面临诸多挑战。因此,我们应当在科普宣传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更多人能够深入了解这一疾病。
从治疗的角度来看,靶向治疗是间质瘤治疗的核心手段。尽管免疫治疗目前的效果并不理想,但我们并未放弃探索。今年,胃肠间质瘤专委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便是尝试在免疫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外在间质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而国内此前尚未开展过此类研究。我们希望通过尝试,能够找到一些可能对免疫治疗产生良好反应的特殊人群。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一项相关研究,并且得到了一些企业的大力支持。
此外,我们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例如CAR-T细胞疗法。目前,我们北京大学肿瘤团队已经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并且与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前景较为乐观。在未来1-2年的时间里,免疫治疗将是我们在胃肠间质瘤领域希望攻克的重点方向。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