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嘴上一颗“黑痣”,肚里埋着“炸弹”?因为肠内息肉,她差点被拖进手术室!

来源 2025-04-27 12:12:17 医疗资讯

29岁的阿芳(化名)外表健康、神采奕奕,嘴唇上几颗自小就有的“黑痣”一直被她当作家族特征。但近几年,她却时常因为腹痛进出医院。最初只是隐隐作痛,后来开始频繁肠梗阻,有时还伴随便血。每次做CT或肠镜,总能发现肠道里长出新的息肉,医生一边处理症状,一边试图寻找根源。

从青少年时期就有月经紊乱、贫血,阿芳早已习惯各种“不舒服”,但始终没有明确诊断。直到某次因剧烈腹痛急诊开腹,术中发现小肠多发息肉伴肠套叠,术后病理报告提示息肉为错构瘤性,医生才开始重视这串症状背后的线索。结合她的唇部色素沉着、家族中也有人有类似“黑痣”与肠道手术史,医生强烈怀疑PJS,随即安排了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黑斑息肉综合征。

恶性肿瘤的高易感性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PJS)以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消化道错构瘤性息肉和恶性肿瘤的高易感性为主要特征。PJS的发病率在1/280000~1/8300之间,无种族或性别偏好。

临床表现

息肉相关症状:PJS息肉多见于小肠,镜下呈树枝状平滑肌增生。息肉可致肠套叠、肠梗阻,常以腹痛、腹胀就诊。69%患者发生小肠肠套叠,风险与息肉大小相关,首次发作多见于儿童期。息肉亦可引起出血、贫血等,并存在癌变潜能,需定期监测。

皮肤和黏膜色素沉着:约95%患者唇部及口腔等部位出现小而深色的色素斑点,出生时可见,青春期后部分消退,颊黏膜色素常持续终生。无恶变风险,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严重者可行激光治疗。

癌症的高易感性:PJS患者因STK11基因突变,患癌风险较常人高15~18倍,涵盖消化与非消化系统,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突变类型与癌症风险的具体关系尚不明确。

诊断

PJS基于临床特征(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错构瘤性息肉、皮肤和黏膜色素沉着)、家族史和遗传分析等多个方面进行诊断。

临床上,符合以下标准之一即可诊断为PJSI2:(1)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PJS组织学特征的息肉;(2)有PJS家族史并伴有息肉;(3)存在特征性皮肤和黏膜色素沉着,有PJS家族史;(4)有皮肤和黏膜色素沉着且伴有PJS息肉。对于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无法确诊的病例建议完善STK11基因检测,同时通过基因检测进行遗传风险评估。

治疗

早期、定期筛查和治疗可显著降低PJS患者因息肉导致的急诊手术、短肠综合征及癌变风险。指南建议高危患者8岁起开始监测,有息肉者每2~3年复查,无息肉者18岁起筛查。推荐联合使用腹部彩超、胃肠镜、胶囊内镜(CE)、气囊小肠镜(BAE)、CTE和MRE等影像手段。小肠息肉直径超过5 mm应尽早清除,CE观察直观但有限,CTE/MRE便于发现并发症,BAE为首选治疗方式,必要时可行术中小肠镜(IOE)。手术以缓解严重并发症为目的,避免广泛切除。

药物方面,COX-2抑制剂、mTOR抑制剂和双胍类药物可能延缓息肉生长,但因副作用或缺乏临床验证,尚未获指南推荐。中医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易感体质包括气虚、阳虚、痰湿、湿热和瘀血等,治疗多以补虚扶正、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五倍子乌梅汤可能抑制息肉生长,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参考资料:

[1]张臻,樊志敏,汤艳.黑斑息肉综合征的诊治研究进展[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4,30(01):119-122.DOI:10.19668/j.cnki.issn1674-0491.2024.01.023.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小肠镜和胶囊镜学组,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中国小肠镜诊治Peutz-Jeghers综合征的专家共识意见(2022年)[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2,39(7):505-515

[3]卢小青,傅大霖,王宗明.中医药治疗大肠息肉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23,30(1):25-30.

Tags: 嘴上一颗“黑痣”,肚里埋着“炸弹”?因为肠内息肉,她差点被拖进手术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