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霉酚酸酯治疗风湿病,这7大细节不能漏

来源 2025-04-24 12:12:05 医疗资讯

随着风湿病学的快速发展,免疫抑制剂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其中霉酚酸酯(MMF)作为一种重要的抗风湿药物,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而备受关注。

霉酚酸酯 ,又称吗替麦考酚酯,是青霉菌中获得的霉酚酸的酯类衍生物,为独特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与传统的抗代谢药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相比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等特点。

体内过程 

霉酚酸酯可口服或静脉注射。口服可吸收,相对生物利用度为94%,达峰时间为40~60分钟,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在肝脏经葡糖醛基转移酶的作用迅速转化为霉酚酸(MPA),最后代谢成无活性的霉酚酸葡糖醛酸苷(MPAG),部分随胆汁排入小肠,在细菌的作用下,MPAG重新转化为MPA,被吸收入血形成肝肠循环,半衰期为16~17小时。90%以上的代谢产物可经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分泌自尿中排出,极少部分原形药随粪便排出。肾功能不良者血中MPA和MPAG浓度增加,因此严重肾功能不全时应减少霉酚酸酯用量。

药理作用 

霉酚酸酯为前药,进入机体迅速代谢为活性产物霉酚酸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1.对淋巴细胞的作用

霉酚酸酯能明显抑制淋巴细胞DNA的生物合成,抑制T/B淋巴细胞对抗原刺激的反应,并剂量依赖性地抑制B细胞的增殖和功能,包括抗体的形成、细胞的黏附和迁移等。

 2.对其他细胞的作用

霉酚酸酯还能快速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增殖,减轻炎症反应;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作用机制

1.选择性、可逆性地抑制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关键限速酶——次黄嘌呤核苷酸磷酸脱氢酶(IMPDH),使鸟嘌呤核苷酸的合成减少,因而抑制了高度依赖从头合成途径获得鸟嘌呤核苷酸的T/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功能。

2.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 霉酚酸酯首先快速抑制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产生,48小时后其他细胞因子的分泌也被抑制。

3.阻碍黏附分子的糖基化过程,减弱炎症部位及移植排斥位点募集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作用。与环孢素不同,霉酚酸酯能抑制EB病毒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降低淋巴瘤的发生。

临床应用 

1.器官移植

与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联用于肾、心及肝等移植,显著减少急性排斥反应。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对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有效。

3.预防卡氏肺囊虫感染

霉酚酸酯抑制卡氏肺囊虫生长需要的IMPDH的活性,具有预防卡氏肺囊虫感染的作用。

不良反应 

与其他免疫抑制药相比,突出优点是安全性高,无明显的肝肾毒性。常见不良反应有白细胞减少、呕吐、腹泻等,有诱发感染和肿瘤的可能。

药物相互作用

与丙磺舒、阿昔洛韦、呋塞米、阿司匹林等经肾小管分泌和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合用,可提高MPAG的血浓度;影响肝肠循环的考来烯胺等药物能显著降低MPA的血药浓度;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可减少霉酚酸酯的吸收;霉酚酸酯不宜与硫唑嘌呤合用。

给药方案

霉酚酸酯(MMF)是霉酚酸(MPA)的酯类衍生物,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制定。以下是常见使用霉酚酸酯(MMF)进行治疗的一些原则和剂量建议:

1、MMF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如果MMF对患者无效,可以考虑更换其他免疫抑制药物;

2、成年人的起始剂量推荐为1.5g/天(如果体重超过70kg,推荐剂量为2.0g/天;如果体重低于50kg,推荐剂量为1.0g/天)。每天分两次空腹服用;

3、对于狼疮肾炎的治疗,分为诱导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诱导期的目标是使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一旦达到缓解,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减少MMF和激素的剂量,进入维持期治疗。诱导期的起始剂量可以参考上述建议。诱导期治疗一般持续6个月。维持期治疗一般至少持续2年。1年后,MMF的维持剂量通常在0.5~1.5g/天之间,而此时激素的维持剂量一般不超过10mg/天;

4、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也分为起始期治疗和维持期治疗。在达到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缓解后,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渐减少MMF和激素的剂量,进入维持期治疗。起始期和维持期治疗的时间取决于病理类型。MMF和激素的剂量可以参考狼疮肾炎的治疗建议。

参考资料:

[1]药理学.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王玉浔等主编.肾脏内科学基础与实践 第2版[M].2019.03

Tags: 霉酚酸酯治疗风湿病,这7大细节不能漏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