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电超声联合雌二醇对薄型内膜不孕患者的影响!

来源 2025-04-19 12:19:47 医疗资讯

【摘要】

目的 探讨电超声联合雌二醇片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的子宫内膜特征及妊娠率的影响。 

方法 纳入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单用雌二醇片组(对照组,n=30)和雌二醇片联合电超声组(观察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特征和妊娠率。 

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间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容积以及A型、B型、C型子宫内膜患者比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内膜容积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子宫内膜较对照组显著增厚[(8.45±0.42) mm vs. (7.01±0.31) mm, P<0.05]、子宫内膜容积较对照组显著增高[(2.12±0.49)cm3 vs. (1.54±0.40)cm3, P<0.05];治疗后观察组A型子宫内膜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0.00% vs. 16.67%,P<0.05),而C型子宫内膜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6.67% vs. 43.33%)。(2)治疗前,两组患者间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和收缩期/舒张期持续时间比值]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动脉R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他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3)治疗后1年内观察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3.33% vs. 33.33%,P<0.05)。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电超声联合雌二醇片可改善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容积及类型,提高临床妊娠率,对于薄型子宫内膜患者有一定疗效。

薄型子宫内膜是引起女性不孕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它是指自然周期排卵前或促排卵周期HCG注射日时子宫内膜厚度<7 mm,或者自然周期LH峰日子宫内膜厚度<7 mm。薄型子宫内膜会导致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显著下降。而对于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治疗,临床上尚无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目前,临床多以使用外源性雌激素为主,但因其副反应,应用受限。随着技术的发展,一些无创的物理治疗技术成为了临床治疗的有力手段之一。电超声(仿生物电刺激联合超声针灸)治疗技术,是超声电刺激双能结合,并与中医穴位结合的新型物理治疗方法。电超声通过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改善子宫血供,超声波刺激生殖穴位,模拟传统针灸,改善子宫体液调节,具有定量无创优势,目前已在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2018年异常子宫内膜诊疗专家共识中,推荐仿生物电刺激用于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本研究观察电超声联合雌二醇治疗对于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临床疗效。

一、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2022年11月至2023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纳入标准:(1)20~40岁不孕症女性(在没有采取避孕措施的情况下,经过至少12个月的规律性生活后,未能成功妊娠);(2)月经周期规律:周期21~37 d,经期≤7 d;(3)符合薄型子宫内膜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合并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等);(2)妇科肿瘤引起的月经减少或月经紊乱;(3)子宫内膜器质性病(宫腔镜检查宫腔粘连;病理结果提示内膜息肉、癌前病变或癌变等;免疫组化结果CD38及CD138阳性者);(4)异常阴道出血;(5)有低频电刺激禁忌证(如电过敏、安装心脏起搏器等);(6)男方不育症、精液常规异常者;(7)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内科疾病;(8)输卵管X造影或超声造影提示输卵管堵塞或通而不畅者;(9)不能完成规律随访者。

共纳入符合标准的60名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单用雌二醇片(对照组)或联合电超声(观察组)治疗,每组各30名。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遂宁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KYLLKS20230021)。

2.治疗方法:(1)对照组:单用戊酸雌二醇片(国药准字J20171038,规格1 mg/片;拜耳,德国),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用,3 mg/d,每日3次,连续服用21 d,在月经周期第11天加服地屈孕酮片(国药准字H20243163,规格10 mg/片;拜耳,德国),20 mg/d。连续服用3个周期。(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超声治疗。在月经干净后开始,每日1次,共10次,连续治疗3个周期。具体操作方法:嘱患者排空小便,平卧位,局部皮肤常规酒精消毒,采用电超声治疗仪(B6生物刺激反馈仪;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包括超声针灸和电刺激。超声针灸即穴位聚集超声,超声头接天枢穴、子宫穴、足三里、三阴交穴。使用2组电极片(10 cm×10 cm自粘电极片)置于子宫区躯体前、后对置表面,前面为正极电极片,后面为负极电极片,予以电刺激盆底局部循环30 min/次+全身大循环30 min/次(同时进行)。全身大循环使用4组电极片:双下肢大腿、小腿对称处各1组电极片;腹主动脉搏动处躯体前(正极电极片)、后表面(负极)为1组电极片;左右髂外静脉为1组电极片。子宫颈阴道电刺激参数:子宫颈电极频率2 Hz、脉宽800 μs,波形为双向方波,电流以患者有感觉且舒适为度;阴道电极频率40 Hz、脉宽250 μs,波形为双向方波,电流以患者有感觉且舒适为度。)经皮电刺激参数:频率2 Hz、脉宽800 μs,电流大小以患者有感觉且舒适为准。穴位聚焦超声参数:均为1.5 W,通断比为 5 s:15 s。

3.观察指标:(1)患者一般资料:年龄、体质量指数(BMI)、不孕年限、月经模式、宫腔操作史、基础激素水平[月经周期第3天FSH、LH水平]及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等。(2)子宫内膜特征参数:在治疗前后,由专职医师(工作年限5年以上)使用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仪(型号VolusonE8;GE,美国)进行超声监测,评估子宫内膜参数。监测时间在治疗前后第1个月经周期中,当最大卵泡直径达到或超过18 mm时,或在使用促排卵药物的周期中注射HCG当天,通过超声测量以下子宫内膜参数:子宫内膜的厚度(EMT)、子宫内膜的体积(EMV)、子宫内膜的类型(A、B、C型),以及子宫动脉的血流参数,包括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收缩期与舒张期持续时间的比值(S/D)。对于血流参数,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3)临床疗效指标:参照月经模式的改变,包括经期长短及经期出血量(月经过多:自觉经量多,影响生活;月经过少:自觉经量较以往减少,点滴状;月经正常:自觉经量较以往无明显变化,不影响生活)。(4)妊娠结局指标:超声检查可见宫内胚芽和原始心管搏动诊断为临床妊娠。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临床妊娠数据,临床妊娠率=临床妊娠例数/该组病例数×100%。(5)不良反应:反应包括阴道流血、腹痛等。

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图片)表示,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则采用校正后的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率)[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60名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间的年龄、BMI、不孕年限、月经模式、宫腔有创操作史及基础激素水平(FSH、LH)、AMH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1)。

图片

(表1)

2.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内膜容积:治疗前,两组患者间子宫内膜厚度、容积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和子宫内膜容积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和容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2)。

图片

(表2)

3.子宫内膜血流参数:治疗前,两组间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PI、RI、S/D)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除了观察组子宫动脉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其他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表3)。

图片

(表3)

4.子宫内膜类型:治疗前,两组间A、B型和C型子宫内膜患者比例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A型子宫内膜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C型子宫内膜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4)。

图片

(表4)

5.患者月经情况及妊娠率:治疗后1年内,两组患者月经出血量过少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经期长度治疗前后以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中16例和对照组中10例患者在之后1年内妊娠,观察组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5)。

图片

(表5)

6.不良反应:电超声治疗时有下腹紧缩感,超声探头放置区域皮肤轻微发红,观察30 min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三、讨论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子宫内膜在特定时间窗接纳胚胎着床的能力。子宫内膜过薄会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从而影响胚胎着床,降低妊娠率。一项纳入30个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IVF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与低妊娠率相关[OR=0.61,95%CI(0.52, 0.70)]。子宫动脉血流可以反映子宫血流灌注情况,目前在子宫动脉血流指数与胚胎移植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研究中,大多认为妊娠组子宫动脉血流指数低于非妊娠组。目前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金标准是内膜病理学检查见“胞饮突”,但其具有创伤性,应用受限。非侵入性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方式经阴道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容积、子宫动脉血流参数被广泛关注。

引起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考虑主要有以下3种原因:(1)药物导致的机能性子宫内膜菲薄,多在停药后能自行恢复;(2)因宫腔操作导致的内膜损伤等引起的器质性内膜菲薄;(3)原因不明的子宫内膜菲薄。薄型子宫内膜在治疗上往往比较棘手,极易复发导致反复性薄型子宫内膜,需要长期治疗随访。目前,针对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临床上尚无一种疗效确切的方法,故多建议对薄型子宫内膜患者选择联合治疗方案。临床上多以外源性使用雌激素为主导,但口服雌激素周期较长,强烈依赖患者依从性,临床上经常发生漏服而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案例。同时由于大多数患者对医学知识缺乏了解,对激素类口服药物接受度较低。近年来,物理治疗因其方便易行、适用人群广、无明显禁忌证而成为临床治疗的有力手段之一。以外源性雌激素为主导,辅以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电超声技术通过超声刺激中医生殖穴位,与仿生物电刺激盆底肌产生协同作用,从体液调节角度提高子宫内膜血流灌注,促进子宫内膜生长,改善内膜容受性,展现了其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通过外源性雌激素辅以电超声治疗,通过经阴道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包括子宫内膜厚度、容积、子宫动脉血流参数,准确地判断内膜情况,评估疗效。电超声技术是通过超声波来刺激天枢穴、子宫穴、足三里、三阴交穴等生殖穴位,改善子宫体液调节,增加子宫内膜下血流灌注,从而促进子宫内膜生长,改善内膜容受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外源性雌激素辅以电超声)治疗后子宫内膜的厚度及容积均有改善,且较单用外源性雌激素(对照组)疗效更优;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及容积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且治疗后A型子宫内膜比例更高、C型子宫内膜比例更低;观察组治疗后子宫动脉血流RI显著降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降低,间接反映子宫内膜下血流增加。可见外源性雌激素辅以电超声治疗,可以改善宫腔内环境,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为妊娠提供有利条件。电超声的辅助应用,可在外源性雌激素的主导下,起到增效作用。这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近期及远期并发症,表明电超声用于薄型子宫内膜治疗是安全的。

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1年内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卵巢功能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可能源于治疗后子宫内膜环境的改善。在多囊卵巢及早发性卵巢功能减退中,电超声可改善卵巢血流,多维度地改善内膜、卵巢功能,从而促进生育,也印证了电超声改善生殖功能的作用。薄型子宫内膜的物理治疗方案中推荐的仿生物电刺激及针灸治疗可改善卵巢功能,但针灸治疗为有创操作,存在感染风险,且对操作者要求高,患者接受程度低,而电超声为无创治疗,医患接受度高,且可重复操作,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本研究存在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为单中心小样本数据,所得结论有待扩大样本量研究探讨;其次,临床观察指标中临床妊娠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后续的研究中需对治疗后妊娠间隔时限、助孕的干预治疗策略等进行详细及长期的随访。

综上,电超声联合戊酸雌二醇治疗薄型子宫内膜可改善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容积及类型,对于薄型子宫内膜患者有一定疗效,可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妊娠率,且具有无创性治疗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后续需加大样本量并深入探索其机制。

文章来源:牟燕,刘鑫,杨茜,等.电超声联合雌二醇治疗对薄型子宫内膜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特征及临床妊娠的影响[J].生殖医学杂志,2025,34(3):372-376.

Tags: 电超声联合雌二醇对薄型内膜不孕患者的影响!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