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突破性发现,iTBS通过调节GABA水平改善抑郁症症状

来源 2025-04-13 12:09:05 医疗资讯

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尤其是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的失衡。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已被证实对抑郁症具有显著疗效,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间歇性θ波刺激(iTBS)是rTMS的一种高效模式,但其对神经递质系统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旨在通过磁共振波谱(MRS)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探究iTBS对抑郁症患者GABA和谷氨酸水平以及GABA受体可用性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变化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关系。

研究采用了一项双盲、假手术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共纳入42名双相或单相抑郁症患者。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了MRS检测,以评估背侧前扣带回皮层(dACC)中的GABA和谷氨酸水平。其中28名患者还接受了[11C]氟马西尼PET扫描,用于测量全脑及特定脑区(如伏隔核和dACC)的GABA受体可用性。临床症状通过自评版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S)进行评估。iTBS治疗靶点为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mPFC),治疗参数为90%的静息运动阈值,每天两次,持续10至15个工作日。假手术组通过屏蔽线圈和同步电刺激模拟真实治疗的感觉,以排除安慰剂效应。

图1:体素定位和基线差异光谱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主动治疗组还是假手术组,治疗后dACC中的GABA和谷氨酸水平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同样,GABA受体可用性在治疗后也未表现出整体差异。然而,在主动治疗组中,临床症状的改善与dACC中GABA水平的降低呈显著正相关(r=0.54,p=0.04)。此外,伏隔核基线GABA受体可用性较低的患者在治疗后表现出更明显的症状改善(r=0.66,p=0.02),而这种相关性在假手术组中未观察到。进一步分析表明,GABA水平的变化与抑郁症状中的“内心紧张”和“睡眠障碍”两项子症状的改善尤为相关。尽管谷氨酸水平在治疗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其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也未显示出明确关联。

图2:主动和假手术后dACC中GABA水平变化与MADRS-S评分变化的相关性

本研究的发现为iTBS治疗抑郁症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结果表明,iTBS可能通过降低dACC中的GABA能神经传递发挥抗抑郁作用,这与以往部分研究的结果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治疗靶点和参数的不同所致。此外,伏隔核的GABA受体可用性可能作为预测治疗效果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对iTBS作用机制的理解,也为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这些结果。

原始出处:

Steinholtz, L., Boden, R., Wall, A., Lubberink, M., Fällmar, D., & Persson, J. (2025). Alterations in gamma-aminobutyric acid and glutamate neurotransmission linked to intermittent theta-burst stimulation in depression: a sham-controlled study.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15*(133).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5-03371-x

Tags: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突破性发现,iTBS通过调节GABA水平改善抑郁症症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