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蔡建强教授谈肝脏“保卫战”:肝癌筛查与生活方式调整的双重攻略!

来源 2025-04-10 12:16:18 医疗资讯

编者按:在《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肝癌筛查的重要性被再次强调。肝癌作为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筛查对于提高治愈率和改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悦汇】特别邀请到中国医学院肿瘤医院蔡建强教授做客对话大咖栏目,为我们深入解读肝癌筛查的主要方法,以及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预防肝癌的发生。

医悦汇:《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强调了肝癌筛查的重要性。我国目前在肝癌筛查方面的现状如何?您能否向公众科普一下肝癌筛查的主要方法?

蔡建强教授:近年来,众多媒体、公众号及网络平台已广泛讨论相关意见与建议。众所周知,中国是乙肝大国,乙肝病毒是我国原发性肝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必须高度重视定期体检。

体检主要包括超声检查和血液检测,其中最直接的检测方法是甲胎蛋白检查。若能坚持每年进行一次此类检查,早期肿瘤的诊断将更为容易。然而,若拖延时间过长,一旦形成肝脏肿瘤,治疗难度将显著增加。肝脏位置较深,肿瘤生长至两、三厘米时通常无明显症状,待肿瘤长至五、六厘米以上出现症状时,治疗已较为困难。因此,我们不仅提倡常规筛查,更强调高危人群应主动进行健康体检。

在筛查工作方面,我国已投入大量资源。国家癌症中心已在城市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早诊早治筛查项目,筛查人数已接近6亿。尽管筛查力度较大,但要实现全方位覆盖仍面临一定挑战。因此,乙肝病毒携带者应主动前往医院进行正规体检,切勿因忽视而延误病情,导致晚期肝癌的发生。

我国肝癌患者中,约60%至70%在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这主要是因为公众对肝癌筛查的忽视。许多患者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随着年龄增长,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导致肝炎、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癌,这是肝癌发展的“三部曲”。因此,公众必须高度重视体检。

筛查工作依赖于政府、国家和医疗机构的支持,但普及性筛查的全面覆盖仍有距离。尽管我国筛查工作已接近全国覆盖,但仍有一些患者有意避开筛查,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公众应积极参与筛查工作。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条件相对有限,因此目前主要采用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查作为筛查手段。这两种方法简单、方便且无创,对患者无不良影响。当然,有条件进行CT扫描或核磁共振扫描会更好,但由于条件限制,目前仍以超声和甲胎蛋白检查为主。一旦发现异常迹象,再进行大型设备的进一步检查。

我国地域辽阔,肝癌在一些山区和偏远地区较为常见。尽管部分地区已配备大型医疗设备,但资源仍相对有限。许多患者前往医疗机构需要长途跋涉,条件也较为艰苦。因此,我们尊重现有的筛查方法,并将筛查队伍送到患者家门口。一旦筛查发现可疑或高风险病变,我们会建议患者前往具备大型设备的医疗中心进行进一步检查,以尽可能实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医悦汇:近年来,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液体活检等新兴筛查技术不断涌现,您如何看待这些新技术在肝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前景?

蔡建强教授: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精准诊断的手段选择上,采用何种诊断方法至关重要。

液体活检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手段,具有诸多显著优势。首先,液体活检操作简便,不受地点限制,可反复进行。此外,在诊断分析过程中,液体活检能够提供与治疗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它能够检测多种基因,包括与肿瘤密切相关的基因,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液体活检在早期筛查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趋势与人工智能紧密结合,能够加快检查速度和结果出具,为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因此,若条件允许,应积极推广液体活检以及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测。尽管目前液体活检尚未完全超越传统的甲胎蛋白等生物标志物检测,但在人工智能的辅助下,未来有望发现更精准的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的精准度越高,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也将越好。

医悦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体重管理门诊”冲上热搜,我们知道肥胖会导致脂肪肝,而脂肪肝确实会增加肝癌的风险,对于体重管理,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嘛?比如饮食、运动等。

蔡建强教授:在一定程度上,体重与肥胖存在关联,但二者亦有区别。部分个体因骨骼结构较为粗大,体重相对较重,但这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超重。然而,若体重超标是由脂肪堆积所导致的肥胖,则会对身体健康产生显著影响。脂肪堆积会干扰人体各器官的正常代谢功能,进而引发代谢障碍。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明确超重是由于自身代谢疾病所致,还是因摄入过多食物导致脂肪堆积,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探究肥胖的成因。肥胖究竟是由何种因素引起的?是否存在相关基因?是否有明确的生理病理过程?只有明确了这些,我们才能判断体重超标是否属于正常现象。例如,若肝脏内的酶类过多或缺少,脂肪代谢将受到阻碍,脂肪便会堆积。而过度进食是否会导致肥胖?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体的代谢能力是有限的,当摄入的食物超出身体的代谢能力时,多余的热量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这就好比垃圾车每天只能运输一定量的垃圾,若产生的垃圾超出其运输能力,多余的垃圾便会堆积在体内。脂肪过多时,会沉积在皮下,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形成肥胖。脂肪堆积过多会给脏器带来负担,堆积的脂肪越多,脏器的负担就越重。当脏器无法承受过多的负担时,脂肪堆积会越来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试想,如果我们的房间堆满了垃圾,今天一小堆,明天一大堆,久而久之,房间将变得无法居住。同样,体内过多的脂肪堆积也会带来诸多不便,包括影响消化功能、心脏功能、循环功能以及大脑的神经体液功能等。体重增加还会限制运动,降低代谢能力,进一步加重脏器的负担。

此外,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也与脂肪过多密切相关。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脏、肾脏和呼吸系统等脏器功能受损。肝脏作为人体的“化工厂”,若其功能出现问题,身体的代谢功能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脂肪代谢问题,明确脂肪堆积的原因。若存在病理性的疾病,应及时就医。

在生活方式方面,我们应控制脂肪摄入。脂肪摄入的控制需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性,因为他人无法强制限制。例如,贾玲之所以能够成功减肥,也是通过自我约束实现的。当然,一些药物也可以辅助减肥,但并非所有药物都适合每个人。在使用药物之前,必须明确自己是否适合使用,否则可能会加重脏器功能的负担,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因此,我们应认真了解相关知识,如有疑问,应及时就医并与医生沟通,明确肥胖是由于饮食不当还是疾病所致。

如果确实需要调整饮食,我们建议选择新鲜食材,尽量避免食用卤制、腌制食品以及油脂含量难以把控的食物,如麻辣烫等。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会对肝脏功能造成损害,进而引发代谢障碍,导致脂肪代谢异常,最终引发肥胖。因此,应尽量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

此外,我们还应避免熬夜,因为熬夜会对机体代谢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与肥胖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在运动方面,要明确运动的真正含义。运动代表的是机体的活力,而非被动行为,应是主动参与。运动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行走,而是要达到一定的代谢状态,即呼吸加快、心率加快并出汗,但这些生理反应应在个人耐受范围内,而非过度劳累。运动应是适度且可控的,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比如适度的有氧运动,能够满足机体的锻炼需求,达到减肥的目的。

Tags: 蔡建强教授谈肝脏“保卫战”:肝癌筛查与生活方式调整的双重攻略!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