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人工胰腺,又称为“自动胰岛素输送系统”,集成了持续动态葡萄糖监测与胰岛素泵技术,能够基于实时血糖水平自动调整胰岛素输注速率与剂量,模拟生理性的胰岛素分泌模式,其在1型糖尿病中的益处已得到充分证实,成为新的治疗选择。但人工胰腺是否也能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获益,目前相关研究证据仍比较有限。此外,随着胰高糖素样肽(GLP-1)受体激动剂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物的普及,更多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已达到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推荐的<7%目标,但仍有一部分患者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的强化降糖治疗策略也仍在探索中。
近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已接受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在连续血糖检测的基础上,相比常规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使用人工胰腺可使HbA1c降幅更大,患者每天处于目标血糖时间多出3.4小时,且未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截图来源:NEJM
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美国和加拿大21家医学中心确诊2型糖尿病至少6个月的成人患者319例。所有患者基线HbA1C平均水平为8.2%,入组前均每天多次注射胰岛素(至少一次为速效胰岛素),或使用胰岛素泵至少3个月。
研究人员将患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人工胰腺组(215例)或对照组(104例,维持此前的胰岛素输注方式),两组均接受连续血糖检测(CGM)。整个试验期间,患者均维持用药。44%和37%的患者分别正在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21%的患者同时使用这两种药物。人工胰腺组患者将接受仪器使用培训,且在使用2~4天后接受工作人员的进一步答疑解惑,治疗第13周结束后,恢复为入组前胰岛素输注方式,研究人员会在调整用法后的2~4天联系患者随访。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第7天和第8周接受网络随访,第4周和第13周接受门诊随访。
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第13周时,人工胰腺组和对照组HbA1C平均水平分别为7.3%和7.7%,较基线分别下降了0.9%和0.3%,相比于对照组,人工胰腺组HbA1C平均水平绝对值多降低了0.6%(P<0.001)。此外,人工胰腺组和对照组分别有59%和30%的患者HbA1C较基线降低超过0.5%。
▲人工胰腺组(蓝色)和对照组(红色)治疗13周时HbA1C累积分布情况(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在不同亚组患者中(如年龄、性别等),人工胰腺组均具有类似的优势。基线时HbA1C水平较高的患者,治疗效果可能更好。研究发现,基线HbA1C水平≥9%的患者中,人工胰腺组HbA1C平均水平分别从10.3%降低至7.9%,对照组从9.7%降低至8.6%。
无论基线时使用何种降糖药,人工胰腺组的治疗效果均更好,具体而言:
-
使用GLP-1受体抑制剂的患者中,人工胰腺组和对照组HbA1C平均水平分别降低0.8%和0.3%;
-
使用SGLT2抑制剂的患者中,人工胰腺组和对照组HbA1C平均水平分别降低0.8%和0.2%;
-
同时使用GLP-1受体抑制剂和SGLT2抑制剂的患者中,人工胰腺组和对照组HbA1C平均水平分别降低0.8%和0.1%;
次要结局方面,人工胰腺组也均优于对照组:
-
目标血糖(3.88~9.99 mmol/l)达标时间占比:人工胰腺组自基线的48%,增加至第13周时的64%;而对照组自基线的51%,增加第13周时的52%,相比于对照组,人工胰腺组平均多增加了14%(95%CI:11%~17%,P<0.0001),换句话说,人工胰腺组患者每天处于目标血糖时间比对照组多了3.4小时。这一优势在治疗第1周就有所体现,并持续维持到第13周(3个多月)。
▲人工胰腺组(蓝色)和对照组(红色)治疗期内目标血糖达标时间占比趋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
以小时为单位来看,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工胰腺组每小时目标血糖达标时间占比,以及平均血糖水平仍优于对照组。
▲人工胰腺组(蓝色)和对照组(红色)在一天不同时间点内目标血糖达标时间占比(上图),以及平均血糖(下图)趋势,其中实心圆圈代表中位数;阴影代表四分位数范围;1 mg/dL = 0.05551 mmol/L(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
平均血糖水平:两组平均血糖水平均较基线有所下降,相比于对照组(10.54 mmol/l vs. 10.43 mmol/l),人工胰腺组(10.77 mmol/l vs. 9.43 mmol/l)平均血糖水平多降低了1.16 mmol/l(P<0.001);
-
血糖水平>9.99 mmol/L的时间占比:人工胰腺组自基线的51%,降低至13周时的35%,而对照组从49%降低至48%,相比于对照组,人工胰腺组减少了14%(P<0.001);
-
血糖水平>13.87 mmol/L的时间占比:人工胰腺组自基线的19.5%,降低至13周时的9.7%,而对照组从15.8%升高至16.7%,相比于对照组,人工胰腺组减少了9.1%(P<0.001);
-
长期高血糖事件发生频率:人工胰腺组自基线的1.7次/周,降低至第13周的0.9次/周,对照组则基本维持不变(1.6次/周),相比于对照组,人工胰腺组长期高血糖事件频率降低了0.7次/周(P<0.001);
安全性方面,人工胰腺组报告了106起不良事件,多数与人工胰腺系统无关,而对照组报告了26起不良事件。人工胰腺组有一例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严重低血糖事件,食用碳水化合物后好转,人工胰腺系统发挥了预期的提醒作用,此外还发生了20起与设备相关的非严重高血糖事件,主要原因是设备组件故障。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总之,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连续血糖检测的基础上使用人工胰腺能进一步降低HbA1C水平;即使患者使用了GLP-1受体激动剂或SGLT2抑制剂,使用人工胰腺也能达到进一步优化血糖的目的,且更有利于基线HbA1C水平高的患者控制血糖。
参考资料
[1]Kudva YC, Raghinaru D, Lum JW,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Automated Insulin Delivery in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25 Mar 19. doi: 10.1056/NEJMoa2415948.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