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武汉大学张先正教授AFM:多功能纳米生物杂化体协同铜死亡和细菌膜囊泡介导的光热效应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

来源 2024-12-20 15:00:23 医疗资讯

细菌膜囊泡(BMV)是由母细菌产生的非复制性纳米结构,包含了活细菌的多种生物成分,如遗传物质、周质内容物、膜相关蛋白和脂多糖(LPS)等。BMV作为免疫佐剂或疫苗的潜力已被充分开发,但是天然BMV的其他活性成分的功能往往被忽视。

鉴于此,武汉大学张先正教授等注意到由Rhodobacter sphaeroides(R.S)衍生的细菌膜囊泡(RMV)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此外,鉴于其易于工程化的特点,作者开发了一种多功能的纳米生物杂化体(CuM@RR),以实现铜死亡/光热/免疫协同的抗肿瘤治疗。该研究强调了天然RMV在光热疗法(PTT)中的有效性,拓展了BMV除免疫刺激外的功能应用,为开发多功能的抗肿瘤治疗材料提供了有效的策略。相关工作以“Amplifying Synergistic Effects of Cuproptosis and Bacterial Membrane Vesicles-Mediated Photothermal Therapy by Multifunctional Nano-Biohybrid for Anti-Tumor Immunotherapy”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图片

【文章要点】

作者通过将Cu2+与1,3,5-苯三甲酸(BTC)配位,制备了MOF-199(CuM)纳米粒子。然后用DSPE-PEG2000-RGD功能化修饰RMV,以提高对肿瘤的靶向能力。再将CuM包裹在DSPE-PEG2000-RGD功能化的RMV中,即得到CuM@RR(图1a)。CuM@RR表现为核壳结构,在大约850 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而这一特征吸收峰与R.S、RMV以及从R.S中分离出的细菌叶绿素(Bchl a)的最大吸收峰一致。在808 nm 近红外光(NIR)照射下,CuM@RR表现出良好的光热性能,其光热转换效率达40.6%(图2)。

在酸性的肿瘤微环境中,CuM@RR降解释放的Cu2+在线粒体的三羧酸循环内被还原为具有细胞毒性的Cu+,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铜死亡。此外,在NIR照射下,CuM@RR的光热效应导致的细胞凋亡与铜离子过载导致的铜死亡,协同诱导线粒体的不可逆损伤,并触发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随后,ICD过程中释放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和肿瘤相关抗原(TAAs)与CuM@RR的免疫佐剂特性结合,诱发强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图1b)。此外,CuM@RR通过多疗法的协同作用,产生长期的免疫记忆效应,有效防止肿瘤的复发(图3)。

图片

图1:CuM@RR介导铜死亡/光热/免疫协同抗肿瘤治疗的示意图

图片

图2:CuM@RR的制备和光热性能表征

图片

图3:808 nm NIR照射下CuM@RR的长期免疫记忆效应和抗肿瘤效果评估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fm.202413255

Tags: 武汉大学张先正教授AFM:多功能纳米生物杂化体协同铜死亡和细菌膜囊泡介导的光热效应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