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我们的双脚位于人体位置的最低处,承载着全身的重量,因此,其出现病变的概率也更高。
脚疼的位置不同,代表的疾病不同,其治疗方式也不同。
一、脚疼
脚疼是身体常见的症状,可能因为长时间走路或站立引起,也可能因为血管疾病、炎症等引起。
长时间走路或站立引起的脚疼属于疲劳性疼痛,一般泡泡脚、休息几天,就可恢复(多不超一周)。
但如果是疾病引起的,长时间持续固定位置疼痛,
脚后跟疼、痛风疼痛,一周仍不见好转,最好去找医生诊治。
二、脚疼不同位置的疾病
(一)脚跟痛(跖腱膜炎、跟骨脂肪垫萎缩、痛风)
1.跖腱膜炎
跖筋膜是维持足纵弓的纤维结构,位于足底浅层。
病因
持续的肌肉、腱膜牵拉,特别是长期站立、步行、体重较大等,都可引起其在跟骨附着部的炎症,从而继发疼痛。
症状
足跟部疼痛是跖腱膜炎主要症状,一般在早晨起来或长时间的站立或行走后疼痛明显,疼痛随运动逐渐减轻,但休息后可复发,患足出现轻微肿胀及发红。
常有足部局限性压痛,跟骨结节内下侧(跖腱膜跟骨结节附着点)压痛比较明显。
治疗
大多数跖腱膜炎患者可自愈,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如休息、调整生活习惯、肢体锻炼、局部按摩、理疗等。
部分惠者经过长期规范治疗,如症状仍不能缓解,可采用手术治疗。
2.跟骨脂肪垫萎缩
足跟的皮肤厚,形成足跟脂肪纤维垫,有防止滑动和吸收震荡的作用。
病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足跟垫会发生萎缩性变化。足跟脂肪垫萎缩是足底足跟疼痛的第二大常见原因。
当足跟脂肪垫萎缩时,足跟脂肪垫中的纤维膜被破坏,水分流失,软组织弹性下降,导致足跟脂肪垫的减震功能降低。
症状
疼痛多呈深部痛,无放射性,集中于跟骨结节中央承重部位。
赤足行走或鞋底较硬时,足跟痛加重,少走路则减轻。
跟骨结节足底侧易出现压痛,与肿胀程度相关。疼痛通常与踝关节、足趾活动度及结节压迫无关。
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休息、冰敷、非甾体抗炎药和矫形器,应尽量避免注射激素治疗。
3.痛风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血尿酸升高引起的一组综合征,发生机制为尿酸钠在关节腔内或腱膜组织表面形成微晶体沉淀,引起非特异性关节炎症。
(二)足跟上方痛(跟腱炎、跟骨滑囊炎)
1.跟腱炎
跟腱是由连接小腿后方肌群与跟骨的带状肌腱纤维组成,张力通过肌肉收缩传递到跟腱。由于跟腱的横断面较肌肉组织小,故而跟腱组织负担的单位张力远高于肌肉。
病因
当跟腱在短时间内承受的压力过大时,可能会发生劳损、细微挫伤或撕裂,进而出现无菌性炎症。
-
运动前无充分热身
-
锻炼强度过大
-
外伤或感染
-
生物机械因素
症状
足跟部上方的、内部的疼痛、酸痛、压痛、僵硬,活动后加剧。它可能发生在跟腱的任何一区域,痛感通常会在清晨或者剧烈运动后的休息期间发作。
肌腱两段受到挤压时会有强烈疼痛或者压痛。当病变恶化,肌腱会肿大,在病变区域出现结节。
急性期
走路、跑步等运动时跟腱处疼痛、肿胀、皮肤发红发烫。
慢性期
跟腱疼痛或者僵硬,多发于清晨。走路,尤其是爬山及上楼会感觉跟腱疼痛;慢性跟腱炎多长期且持续存在。
治疗
物理疗法:热疗、磁疗、超声疗法等。
运动疗法:足趾活动、大腿及小腿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屈伸训练、跟腱牵伸训练、跟腱离心收缩训练及双下肢各肌群力量训练。
中医疗法:针灸疗法、拔罐、中药熏药、推拿等
2.跟骨滑囊炎
滑囊是结缔组织中的囊状间隙,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封闭性囊,内壁有滑膜,有少许滑液。
病因
外伤性滑囊炎主要是外伤的刺激,如长途跋涉、奔跑、跳跃,使跟腱周围受到牵拉、摩擦,从而引起滑囊炎
感染性滑囊炎主要由急、慢性炎性反应所引起;
慢性劳损性滑囊炎则是由于跟腱、滑囊的退行性改变,或穿鞋过窄,反复摩擦,导致滑囊慢性无菌性炎性反应,囊壁增厚,囊腔积液而成。
症状
早期在足跟后上方只可见一个小的轻度变硬有压痛的红斑,当发炎的滑囊增大时,在跟腱上就会出现一个疼痛的红色肿块,红肿热痛症状明显。
治疗
保守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针灸、推拿等治疗。
手术治疗:本病极少需要手术治疗,对久治不愈或者反复发作者可采用此法。
3.跟骨高压症
病因和机制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跟骨主要由海绵样骨松质构成,髓腔内静脉窦很大,且由于跟骨处于最低处,受重力影响,动脉血易注入,静脉回流困难。
在正常情况下,跟骨内注入的动脉血和回流的静脉血量是平衡的,跟骨内压力也是恒定的,一旦跟骨血供受到影响,打破了这个平衡,无论注入或者回流障碍,造成跟骨内淤血或充血,即产生跟骨疼痛症状。
症状
-
以晨间下地负重时最明显,并有明显的静息痛或静息时跟骨酸胀感;
-
跟骨压痛广泛,无固定压痛点;
-
早期患肢抬高休息可使跟痛减轻或消失,多为中老年人。
治疗
多采用保守治疗,早期下肢抬高休息可使症状减轻或消失,亦可以采用物理疗法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降低跟骨内压力。
(三)前脚掌痛(跖痛症)
跖痛症
病因
-
天生足部狭瘦,韧带松弛;
-
中老年妇女机能老化,骨质疏松,肌肉力量变小,韧带、筋膜弹性下降,足弓连接松弛,可发生塌陷。
-
体重突然增加,或病后软骨间肌萎缩无力等。
-
局部外伤、局部炎症。
-
劳动时剧烈活动、站立行走过久、负重过多。
-
鞋帮过硬、鞋跟过高等。
-
穿鞋不当如穿超细跟高跟鞋,也容易患上此病。
症状
-
病人感到前足底部疼痛,感觉异常,影响站立和行走;鞋袜不适时尤其明显,严重时患者行走或站立时患足跖部不能着地,有时需要改变着力点方能减轻疼痛。
-
前脚掌会有肿胀、长有疼痛性老茧。
-
疼痛较为局限,也可向足趾放射,以第3、第4足趾根底部最为多见,常表现为刺痛、刀割样痛或火烧样痛。
治疗
-
物理治疗
-
矫形鞋垫
-
自主功能训练
-
生活习惯调整等
(四)大脚趾疼(踇外翻、痛风)
1.踇外翻
踇外翻畸形主要累及足部第一序列的骨骼,包括趾骨、第一跖骨、第一跖趾关节、第一跖楔关节以及第一跖骨下方的籽骨。
病因
拇外翻原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多种因素有关。
最主要的两点:一方面是遗传因素,很多患者有家族史,往往在20岁之前就已出现拇外翻;另一方面是穿鞋的原因,穿着尖头鞋或高跟鞋是引起拇外翻的外在原因。
除以上因素,足部结构异常(如扁平足、拇趾旋前、肌肉张力不平衡等)、风湿性疾病、神经肌肉性病变创伤等也可导致拇外翻。
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踇趾外翻畸形,起初多无症状。
后患者可出现疼痛,多为踇囊炎所致,但有时在第2~5足趾后方的足底也常常出现疼痛,并可伴有胼胝(老茧)形成。
2.痛风
多发生在第一跖趾关节,也就是大脚趾的关节。严重者足背、足跟、踝、膝、腕和肘等关节也经常发生。
特点是上床睡觉时还好好的,后半夜因脚痛痛醒,而且越来越重,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
(五)足背痛(距舟关节炎、跖附关节损伤)
足背部的疼痛,多见于距舟关节脚部虽小,但是关节很多,只要是关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足背部的疼痛,多见于距舟关节炎、跖附关节损伤。
此外,腰椎疾病也可能引起足背的疼痛。
三、缓解足部疼痛的3个动作
每个动作做1分钟,每天做3次。
1.绷直双腿
面对墙壁,席地而坐,双脚抵住墙面,双腿绷直,拉伸小腿肌肉和腘绳肌腱(通常穿高跟鞋会导致这些肌肉的紧张),拉伸时上身可适当前倾。
2.放松脚趾
右腿向前跨步,左腿脚趾碰地,感觉脚背拉伸,保持1分钟,然后换右腿。
3.靠墙V字拉伸
躺在地板上,架起双腿,让双脚脚跟靠在墙壁上,双腿呈V字型分开,臀部与墙壁保持10厘米左右的距离,感觉大腿内侧肌肉的拉伸。
大腿内侧肌肉过紧会导致足弓受压过大,并由此造成脚疼。而该动作不仅能缓解大腿内侧肌肉紧张,还有助于抬高腿部,防止肿胀。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