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影像诊断 | 类风湿患者:不可忽视的颈椎受累-影像学特点

来源 2023-11-18 21:23:11 医疗资讯

类风湿关节累及颈椎

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对称累及双手、双腕等四肢 小关节,其次是颈椎,尤其是上段颈椎;据文献报道 ,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颈椎占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16%~88%,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无论是临床科室医生还是影像科医生,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颈椎的关注都少于四肢小关节,甚至存在部分漏诊可能。

图片

类风湿性脊柱炎。描述 C1 相对于 C2 的前半脱位、牙后血管翳和骨质侵蚀;脊髓在寰椎前弓和寰椎后弓之间受压

影像表现:正确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X线:首选颈椎开口位、中立侧位和屈侧位X线片。阅片时应着重关注不同体位X线片下的齿状突前缘与寰椎前弓后缘距离,即寰齿前间距。寰齿前间距正常值为任何姿势下成人<3mm,儿童<5mm,颈部屈伸变动范围<1mm。

图片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颈椎的标准放射线检查。(a) 中立位置的侧位 X 光片和 (b) 屈曲时的侧位 X 光片,以及 (c) 侧向和 (d) 寰枢椎区域的前后 (AP) 张口视图(45 岁女性)。屈曲视图(b)显示寰椎前弧的后部与齿状突前部(黑线)之间的异常距离(>3 mm)

CT:CT的价值体现在观察骨质破坏及骨性椎管狭窄、骨折等情况,以及术前评估评估侧向及旋转移位优于X线。

图片

一名 57 岁男性,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颈椎受累和舌下神经麻痹。A. 矢状位重新格式化 CT 图像(软组织窗)显示枕-寰椎和寰枢椎关节处的类风湿性血管翳(箭头),与颈髓交界处腹侧的蛛网膜下腔消失相关,伴有轻微的背侧移位和最小的脊髓畸形在这个级别。B. 矢状位CT 图像(骨窗)显示明显的齿状突侵蚀(箭头)以及 C1 相对于 C2 的轻微前半脱位(寰齿间距 > 6 毫米)

MRI:

1.可观察RA早期表现,发现滑膜炎及骨髓水肿,压脂增强序列观察滑膜炎更佳,但非常规,骨髓水肿在不干涉的情况下会进展为骨质破坏

2.观察滑膜血管翳及骨质破坏

3.观察脊髓受压情况(狭窄的节段、程度、信号改变)

4.当X线发现寰齿前间隙>10mm或寰齿后间隙<14mm、颅底凹陷、下位颈椎椎管矢状径<14mm或椎体移位>3.5mm时,有脊髓受压风险,应建议MRI检查

图片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病变。颈椎使用钆之前和之后的矢状 T1 加权图像 (a) 和 (b) 显示齿状突侵蚀(短箭头)和 C1 – C2 关节滑膜增强(滑膜炎)(长箭头)。 

病例学习

图片

图片

图1 男性,58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5年 图1a、b 颈椎X线平片仅表现为“颈椎退行性变” 图1c、d MRI除显示了寰、枢椎骨质破坏外,还显示寰枢关节周围大量血管翳形成,继发相应节段 椎管狭窄,造成延髓与颈髓交界处的受压、变性

图片

图片

图2 女,57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6年 图2a、b 颈椎张口位、侧位片显示C1、2骨质密度增高,部分骨质边缘毛糙, 关节面下见小斑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寰枢间隙狭窄(白箭) 图2c、d 颈椎过屈及过伸位显示枢椎于过屈时明 显前移,寰齿前间隙增宽(白箭) 图2e CT平扫较X线平片更加明确显示骨质破坏及其程度 图2f、g MRI平扫矢状位图 像,显示关节周围增生的滑膜、血管翳及关节腔内积液;此外,枢椎齿状突相对向后上移位,造成延髓与颈髓交界处受 压(白箭)

图片

图3,男,55岁,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0年 图3a~c 枢椎齿状突变细,局部骨皮质连续 性中断,关节周围滑膜增厚、血管翳形成,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齿状突后缘 血管翳向椎管内突入(白箭),相应节段椎管继发狭窄,颈髓受压,内可见斑片状T1WI稍 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影,边界不清(黑箭);C5-6椎体后缘序列不整齐,C5椎体相对向 后移位约3mm

总结:RA的颈椎受累并不少见,主要表现为寰枢关节不稳、下位颈椎不稳,X线正侧伸屈位、开口位为常规检查,CT观察骨质破坏、寰枢关节侧向及旋转脱位更佳,MRI可发现滑膜炎、血管翳及骨髓水肿,观察脊髓受压更佳,X线片发现寰齿前间隙>10mm或寰齿后间隙<14mm,颅底凹陷,下位颈椎椎管矢状径<14mm或椎体移位>3.5mm时,有脊髓受压风险,建议MRI检查。

Tags: 影像诊断 | 类风湿患者:不可忽视的颈椎受累-影像学特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