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11.26全国心力衰竭日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脏功能异常的一种状态,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也被称为心脏病“最后的战场”。
心衰已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死亡率甚至高于部分恶性肿瘤。每年的11月26日是全国心力衰竭日,值此之际,让我们一起认识心衰,了解心衰的防与治,让心脏跳动更有力!
心衰是怎么发生的? 视频来源: 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钱菊英 审核:第八届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专家评委组 身体出现这些信号 可能是心衰预警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和最常见的症状。- 病情较轻的患者仅在进行较重的体力劳动时发生呼吸困难,休息后很快消失。
-
随病情进展,心衰患者逐渐出现轻度体力活动即感到呼吸困难,严重者在休息时也感到呼吸困难,以致被迫采取半卧位或坐位休息。
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另一种表现,患者常在熟睡中憋醒,有窒息感,被迫坐起。病情轻的患者坐起后几分钟症状消失,严重的患者可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呼吸窘迫和口唇发绀。
乏力、运动能力下降心衰患者经常并且早期就可能出现疲乏无力,运动能力下降等症状,活动几分钟后就会上气不接下气。有患者说:“连遛狗的力气都没了”。
水肿- 与肾脏引起的浮肿不同,心衰引起的水肿多先见于身体低垂的部位,比如下肢。
- 卧床患者常表现在腰、背及尾椎骨周围等部位,按压可出现凹陷,严重的患者可出现全身水肿。
- 下肢水肿多于傍晚出现或加重,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失。
-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胸腹腔积液。
心衰患者常常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或泡沫痰,严重者可表现为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痰,多与呼吸困难并存。此症状是心衰引起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渗出所致。
其他心衰患者还可有食欲缺乏、腹胀、肝区痛、失眠、心慌等不特异的症状。严重心衰引起脑缺氧时,患者还可出现嗜睡、眩晕、眼前发黑、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
不同阶段心衰的防与治 “黄金”时代疾病早期,即患者有发展为心衰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等,但无心脏病结构异常或心衰表现。
此时是心衰预防最好的阶段,若能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做好生活方式改善,有可能将心衰控制在萌芽状态。
“白银”时代此时患者已经有了心肌肥厚、扩张等心脏结构异常,但没有心衰的表现。
若能及时服用改善心肌重构的药物,有可能遏制病情进展,甚至实现心肌肥厚的逆转。
“青铜”时代患者目前或既往有心衰表现,无论射血分数降低还是保留,均提示患者已被确诊为心衰。
此时积极控制原发病仍十分重要,患者还要长期遵医嘱服药,并预防感染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生,这些治疗有助于减少心衰发作。
“黑铁”时代此阶段的患者均为需要特殊干预治疗的难治性心衰。
治疗难度大,可以采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辅助装置,以及心脏移植等。
4道“护心符”,预防心衰恶化病情稳定的慢性心衰患者可以在家中接受治疗,并定期到门诊随访评估。在此期间,患者及其家属应收好4道“护心符”,以防病情恶化。
01患者要改变生活方式,戒除不良嗜好,包括吸烟、饮酒、药物依赖等。要尽快就诊于心衰专科,由专科医生开具治疗症状及改善预后的药物。
02需要定期回到门诊随访,向医生陈述近期的自我感觉变化。由医生根据患者近期状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
一般性随访每1~2个月1次。
-
重点随访每3~6个月1次。
严重心衰患者摄入液体量限制在每天1.5~2.0升,有助于减轻症状并缓解肺淤血。这里要注意的是,液体摄入量包括来自输液、饮水、汤、粥、蔬菜、水果中的水分,并非仅是饮水量。每日测定体重以便早期发现液体潴留非常重要。短时间内体重增加是身体内液体潴留的“信号”。
04心衰加重期患者应该卧床休息,可在床上做下肢被动运动以预防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情况改善后,在不引起不适的情况下,鼓励患者适度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可参与一些心脏能够承受的、力所能及的活动,但切勿操之过急,注意循序渐进。
心衰患者注意事项一览心衰患者要避免以下情况:
- 过度劳累和体力活动;
- 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
- 感冒、呼吸道及其他各种感染;
- 饮食不当,未控制水量,食物偏咸;
- 不遵从医嘱,擅自停药、减量;
-
未经专科医生同意擅自加用其他药物。
心衰患者要做好个人管理,包括坚持服药、改善生活习惯、定期复诊、避免可能加重心衰的因素等。如出现短期内体重增加,水肿、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一定要尽早就诊,不可延误病情,以免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
02心衰患者需要长期规范化用药,因此一定要遵医嘱服药。不要随意改变药物剂量和种类。如果患者服药后出现副作用,要及时询问医生,不要自行停药,更不要擅自服用其他药物。建议使用用药列表、标记剂量的药盒、闹钟、服药日志等来帮助每日准时服药。
保护心脏,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提高重视程度,识别心衰早期信号,及时就诊,长期规范化用药,让心脏跳动更有力。
论坛报心血管综编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科普、生命时报、健康中国、家庭用药杂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 END使用小程序
: , 。 视频 小程序 赞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