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原标题:都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但是冬吃姜也有这些好处
中国有句古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因此不少人认为冬天就不宜吃姜。但对于某些菜式来说,姜是重要的调味佐料。
事实上,寒冷的冬季吃点姜,除了一般的防寒作用外,还能起到保健的作用。那么,冬天要怎么吃姜才最健康?阅读今天的文章可以给你答案。
冬季吃姜的几大好处
防寒
人在吃过生姜后会感觉身体发热,这是因为生姜促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导致,并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从而感觉身体发热。
如果冬天特别寒冷,早晨上班走得急,有时候会吸一肚子冷气,有的人会觉得胃难受。
可采取这个办法:出门时在嘴里含片生姜,让唾液慢慢和姜汁混合,缓缓咽下;生姜解表散寒,如果被冷风吹着,切几片姜,熬水喝下去,身上立刻就温暖起来,甚至会出汗,这样寒邪就被排出体内了。
防感冒
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
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
治疗胃病
生姜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如果脾胃不和,引起呕吐,此时绞点姜汁喝下去,就可止呕,效果很好。
姜汁做法:把生姜捣碎,加水搅拌,沥出汁液即可。
增进食欲
吃生姜还能促使人们的食欲大增,吃饱身体才会更暖和,才能抵抗冬季的病菌。
保护肝功能
药理研究显示,生姜中的生姜精油对实验中大、小鼠肝损害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所以有肝脏问题的患者,可以养成早上含姜片的习惯。
男性助阳:自古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姜是助阳之品,具有加快人体新陈代谢、通经络的作用。因此,生姜常被用于男性保健,可起到助阳的作用,对肾虚阳痿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吃姜的注意事项
平常家庭用姜,可以熬姜汤喝,也可以用糖腌制而食,或在菜中使用。但食生姜要食鲜姜(即子姜),鲜姜不辣,营养成分多,功能强。老姜(即母姜)过辣,类似干姜,不可多吃。不过,姜既然有药理作用,就应注意它的一些用法和禁忌:
1、不要去皮。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其实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一般的鲜姜洗干净后切丝分片即可,这样还可避免上火。
因为生姜味辛、性温,有发表健胃、止呕解毒等功效,而生姜皮味辛、性凉,具有行水、消肿的作用,因此,有“留姜皮则凉,去姜皮则热”之说。
2、不要吃变质的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它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
3、生姜不宜在夜间食用。其姜酚刺激肠道蠕动白天可以增强脾胃作用,夜晚则成了影响睡眠伤及肠道的一大问题。
冬季这类人群更宜吃姜
冬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而生姜属于热性,人吃了后容易上火,但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不适合冬天吃姜。
体寒者可冬吃姜
对一些体寒的人来说,冬天吃姜有助于驱除身体中的寒气。“就像很多人都会在冬天喝姜汤一样,吃生姜会发热,从而起到抵御寒冷的作用。”,体寒的人可以在冬天多吃些姜。
生姜含姜醇等挥发油,对胃酸、胃液的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进食欲,促使肠道蠕动,消除肠胀气。生姜具有温中散热的功效,适宜于脾胃虚寒的人食用。民间有谚语说,“早上三片姜,胜过饮参汤”。
但对于经常嗓子疼、脸上长疙瘩等体热症状的人来说,就要少吃姜了。严格地说,有热症的人都不适合多吃。
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