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冬至习俗都有什么?俗话说得好“冬至如年”。每年的冬至时间基本是12月21或22日,等到太阳的黄经达到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全国各地不同地区关于冬至的习俗的不同的,究竟冬至习俗都有什么呢?一起看看吧。
1、冬至的习俗之吃水饺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每年不管贫富到冬至这一天都会吃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2、冬至的习俗之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冬至的习俗
3、冬至的习俗之祭祖
在民间,有于冬至日祭祖的习俗。冬至祭祖之礼与元旦祭祖相同。在祭祖的同时,人们还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古时流传有向老人敬献鞋袜的习俗,此习俗现代仍然十分流行。闽台有俗谚“冬至大过年,唔(“不”的意思)返无祖宗”,所有外出谋生的人都要在冬至节时赶回家乡过年,表示年终有归宿。
在广东潮汕地区,冬至这日要备齐三牲和果品,去祠堂祭祀祖先,此后家人围桌共食,祭拜通常要在中午前完成,午餐家人聚会。但在饶平之海山沿海地区,则会赶在渔民出海捕鱼前,清晨来祭祖,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平安归来。而在广东惠安,冬至节除了祭祖,还有清明节相同的一些习俗,如冬至日前后十天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没有忌讳。
冬至进补中医药方
1、八珍:当归、地黄、枸杞、芍药、白术、茯苓、大枣、甘草。
2、四神(又称“四臣”):莲子、芡实、、山药、茯苓
3、四物: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冬至的习俗
4、单方:人参、当归、田七、杜仲等。烹调方法:将准备好的汉药,如八味、四味、二味或一味,放入大壶内。接着准备家禽(鸡、鸭)或野禽(雉鸡、斑鸠等),还有猪脚(肘子)、猪肚、腰子、鳗鱼、鳖等,经过处理后再放入大壶中,然后倒入水和酒,或仅使用酒来慢慢炖煮。
煮好的补冬品,有效成分会渗出于汤中,肉里的软骨会松软到入口即化,汉药独特的味道则会满室生香。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具体讲,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能较好地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冬至吃什么食物好
麻糍
浙江金华一带有冬至吃麻糍的风俗,麻糍也是闽南、江西传统的汉族名点,春节等传统节日食俗,历史悠久,备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冬至的习俗
汤圆
汤圆本是汉族元宵节的团圆食俗,但在广东潮汕地区汉族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把冬至当作团圆节,有吃汤圆的习俗。
馄饨
冬至养生吃馄饨,馄饨原来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但现在南方人们也喜欢冬至吃馄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除了形态相似,“馄饨”也与“混沌”谐音。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 上一篇:冬至养生哪些事情不能做?
- 下一篇:冬至有哪些饮食习俗?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