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近日,微创器械创新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这是国内唯一一个微创领域的国家级研究中心。提起这个中心,多学科交叉是离不开的关键词。今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十四五”卫生健康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生命健康人才高地,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探索医工、医信、医理相结合的产学研医创新型人才培养开发。
“以‘医学+’推动‘新医科’建设,浙大医学院构建了‘厚植医文、医理为基、医工驱动、医农协同、智能医信’的学科融合体系。”浙大副校长、医学院党委书记周天华说。浙大探索形成的学科融合、德才契合、体系璧合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让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从浙大医学院出发。
复合知识造时代之才
瞄定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目标,以交叉融合为核心,浙大医学院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通过“X+医”和“医+X”双通道实现交叉融合卓越人才培养。
“交叉学科的培养方式对我影响很大,通过融会前四年不同的学科专业,贯通临床医学知识,才能碰撞出多样化的科研创新成果。”毕业于浙大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博士后王启闻,曾以第一作者在生物材料顶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本科期间的主修专业是应用化学专业。去年他从化学系课题组的研究思路出发,利用化学修饰得到了新型蒙脱石材料改进心血管疾病常规治疗方案,相关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
依托2005年国内率先创设的临床医学八年制、2015年全国首设的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项目,浙大医学院构建了“4年非医类本科教育+4年医学博士教育+3年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的“X+医”卓越临床医师培养路径,打造前瞻交叉思维、多元交叉背景的医学引领型人才培养样板。
来自浙大“医+X”项目培养的博士生钟丹妮,以“生物材料和转化医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设计并研发具有临床转化前景的医用材料,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篇,研究成果获浙江大学2021年度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多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交叉学科培养过程中,导师组根据她的学科背景,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广泛开展医学、化学、材料、药学等的跨学科课题合作与交流, 使其对重大科研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多元。
而所谓的“医+X”路径,是以医学本科为基础招收“医学+”硕博连读生,依托国内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试点学院和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交叉创新基地,率先试行多学科融合的硕博贯通培养,交叉领域涵盖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学、心理学等学科,构建“交叉学科+交叉项目+交叉导师+交叉教学+交叉互学”五交叉实践体系,通过个性化指导和创新性实践,形成聚健康需求、凝科学问题、强协同攻关的医学科学家培养模式。
妙手医者怀家国之情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关键时刻,浙大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闻令而动,先后派出20000余人次赴全国各地支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留在附属医院工作的浙大医学院毕业生主动请缨奔赴抗疫一线。
临床医学八年制2015届毕业生、2015级临床医学博士后周静怡在武汉疫情最紧张的时候,请战加入接管武汉协和肿瘤中心医疗队,其所在的新冠肺炎救治青年突击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医者仁心,我们要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人民最需要的时候顶上。”周静怡说。
每年清明,浙大医学院都会组织学生开展缅怀“无语良师”的活动,这堂生命教育的大课已坚持十余年,2021年全国医学院校最大的“无语良师”纪念基地在浙大落成,《系统解剖学》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学院强调思政育人是德才契合知识体系里的第一要素,通过使命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探索重要发现、解决重大问题、服务国家需求的人生目标。
此外,医学院打造了一支由院士领衔、大师云集的多学科融合师资队伍,通过“双聘”“兼聘”等形式,实现“共申项目”“共研课题”“同上讲堂”“同编教案”,建立本硕博贯通的多层次、跨学科、个性化课程体系,打造《未来医学》《医工结合与创新》《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健康科学》等医工信交叉、医文理兼容的示范课程,与海外一流高校共享共建“前沿性”全英文课程,构建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依托高水平创新实践基地,强化学生交叉性、创新性项目的科学研究实践,培育自主导向的科研实践能力、创新的洞察力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知识体系建设卓有成效,涌现出众多拔尖创新人才。约91%的毕业生就职于以三甲医院为主的医疗机构和出国深造,近5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平均通过率稳居全国前列,用人单位对医学院毕业生评价中频繁出现的几个关键词是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创新思维。
探索创新拓育才之路
“扑通、扑通、扑通……”耳机里传来孕晚期胎儿的心跳声。浙大航空航天学院本科生小高不觉张大了嘴,“原来胎儿心跳是这样的呀,好有力的感觉!”随即她扶了扶眼镜,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判断心跳有点偏快,马上有模有样地开了检查单。这是发生在医学院课程《女性生殖健康》课堂上的一幕。通过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上开发的系统,同学们可以真实体验到医生面对的情景。
近年来,浙大医学院充分利用学在浙大、中国大学SPOC课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线上平台的不同功能与特色,联动打造线上线下医学通识教学新模式。通过“数字赋能的教学改革”,医学院实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关系的进阶。
目前就读于浙大医学院的博士生陈瑞雪,是一名“医+X”交叉培养研究生,聚焦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防控,开展“生殖医学+信息”交叉学科研究。她积极参与生殖健康科普和本科通识教学,担任浙大妇院“守护花开”研究生志愿科普宣讲团主讲人,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获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浙江省高校思政微课大赛特等奖。她说:“注重跨学科综合创新、全面素质提升的评价导向,赋予我们更多元的创新活力,让我们有底气跳出固有成长框架,以更广阔的视野做更多有趣的尝试。”
依托交叉人才卓越中心,学院创建跨专业学生的互学互鉴新课堂,不断构建起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相互欣赏、彼此成就的评价体系和成长生态。
“1998年新浙大成立,正式开启依托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培养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的道路,历经20余年探索,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育人,构建了医教协同、产研融合的育人生态。”周天华表示,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心怀“国之大者”,紧扣国家健康战略急需,加快推进新医科建设,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品牌,为我国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探路。
(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富祯祯 柯溢能)
- 上一篇:谨防假期再次成为疫情传播“放大器”
- 下一篇: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需要冷藏吗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