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报团取暖非公医疗“分羹”市场直面竞争

来源 2022-11-04 23:24:45 医疗资讯

编者按: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化多元化办医格局”的要求,国家多部门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非公医疗机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对非公医院的热情也前所未有地增长。这种态势有如一种提醒,非公医疗的发展再不容忽视。为此,本网策划了“非公医疗发展面面观”系列报道,从非公医疗的品牌发展、内部管理、资本运营、竞争与合作、美誉度等方面,对非公医疗发展,进行探讨。

报团取暖非公医疗“分羹”市场直面竞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医疗卫生法制研究室主任曹艳林在12月29日接受本网专访时提到:“非公医疗已经从‘草原’长成‘森林’了,开始正面面对竞争。”曾几何时,一些有特色的非公医疗机构寄望于与公立医院合作来谋求发展,然而,合作并不如预期顺畅。随着非公医疗机构数量增加,非公医疗机构开始“抱团取暖”,改变被动局面,直面与公立医院的竞争。

合作办医“联体容易联心难”

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疗机构是我国提供医疗服务的两大主体。根据2018年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止2017年末,全国共有医院3万家,其中民营医院超过1.8万,占比超过60%,且增速远高于公立医院。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在接受本网专访时介绍,公立医院在机构数量上占比不到40%,却提供了超过80%的服务量,非公立医疗机构占比64%,服务量不到20%。这个数据说明两点,一是公立医疗资源紧张,非公医疗可开发的资源充足;二是非公医疗未得到足够认可。

不难理解,非公医疗中一些有特色的民营医院寄望于与公立医院合作来谋求发展。较早的合作以公立医院输出品牌、技术、管理为主,这被业界形象地称为“借床位”。北京康宁医院管理者认为,这种合作的问题是“联体容易联心难”,公立医院借用民营医院的床位,但民营医院不能获得公立医院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自身实力难以提高。

2010年之后,出现了公立医院托管制资本合作。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夏小燕说,公立医院托管制是不改变公立医院公有制性质,将公立医院的经营权、管理权让渡给其他社会组织。这种合作方式的问题出在医院自主权方面,尤其是遇到是否遵从非营利性时,管理层的矛盾难以调和。

随着民营医院数量快速增长,2017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根据社会办医疗机构意愿,可将其纳入医联体,并鼓励医联体通过技术支援、人才培养等方式,吸引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入并发挥作用。国家卫健委在《关于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医联体主要有4种组织模式:医联体、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其中,医联体模式是城市开展医联体建设的主要模式,即以1家三级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若干城市二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纵向整合医疗资源。

医联体,为非公医疗与公立医院合作敞开一道全新的门。然而,这道门并没有那么容易进去。郝德明发现,“有一些县级和地级市业务主管部门主导实施的基层医联体,非公立医疗机构很难进来。某些地方政府部门顾虑非公立医院的名声不好,不愿意将非公立纳入医联体,非公立进不了医联体就意味着病人减少,病人少了,次年医保费也将减少。3年下来,医院扛不住,医生也流失了。”郝德明说:“对社会办医而言,医联体在部分地方实施的结果是,一边踩油门,一边踩刹车。”

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会长赵淳认为,“医联体”是医院之间的自发联合,非公医疗不能加入医联体,主要是实力不足,而不是因为法律、政策对其“歧视”。因此,赵淳主张非公医疗应更关注自身的提高。

非公立医疗机构“抱团取暖”

对此,郝德明想到的解决办法是,非公立医疗机构“抱团取暖”,建立自己的协作体。在国家支持加快社会办医、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政策指引下,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作为非公立医疗机构行业的国家一级协会,依托互联网,建立行业网络大平台,跨地域搭建了“全国多学科医疗协作体云平台”,简称“医协体”。

“医协体”云平台由三方面力量组成,以专科能力强的医院作为平台中心医院,牵手全国100至200家需要帮扶的医院,结成医疗合作关系。医院之间以协议方式合作,推动行业内部分级诊疗。另外,吸纳一批优质、有品牌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如第三方影像、检验、病理和医药、医疗器械、医学培训、投融资等机构加入“医协体”。

“医协体”是一个综合开放的信息服务平台,对公立医院开放。用郝德明的话说,“医协体”是“大手牵小手”,推动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最终发展成为经国家卫健委认可的“医联体”的第五种模式。

“在与公立医院的竞争中,非公立医疗最大的劣势不是患者人数,也不是医保结算,而是人才匮乏。”郝德明说。据他观察,非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大多是“一老一小”,要么年纪偏大,要么刚毕业不久,缺乏承上启下的骨干人才。挑大梁的往往是从大医院退下来的老医生,年轻医生一旦能在业务上自立,就想离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因此技术实力和科研能力不足。

郝德明希望通过“医协体”云平台改善这种局面。除作为全国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平台,“医协体”还将成为体制内外的医务人员直接交流与合作平台。目前平台积累了一些优质国外医生资源,其中部分医生已经在中国工作多年。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希望促进国外医生在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以此提高非公立医疗的国际化水平。通过人才交流合作,改变目前非公立医疗在“人才”上的劣势。

非公医疗敢“叫板”了

由行业组织牵头建立非公立医疗机构自己的协作平台,也被解读为,非公医疗机构直面与公立医院的正面竞争。

夏小燕认为,“民营医院在发展初期,为回避与公立医院正面竞争,做的是公立医院不愿意做的‘苦活’‘累活’,比如一些民营骨科医院专做断指再植手术。这种手术费时费力,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有的民营医院把这类手术做的很细,拇指、食指各有一套要领,水平甚至超过公立医院。”

赵淳认为,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也是一个与公立医院直面竞争的范例。“从技术参数上看,在某些心外科手术方面,武汉亚心医院不输于、甚至超过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公立三甲医院。”

温州康宁医院院长管伟立接受本网采访时说,如果民营医院的实力强于当地的公立医院,那么民营医院就敢于竞争,加入公立医院医联体的吸引力就没有那么强了。

非公医疗机构迅速发展,如今到了直面竞争的时候。不再专做公立医院“不稀罕”的活,而是要把服务做出“差异化”,这是非公立医疗现阶段的策略。随着社会资本大量涌入,更多非公医院将扩大规模、向综合性医院转型,这无疑将增加非公医疗与公立医院竞争的筹码。在规模、技术、服务和人才等核心要素都有较大提高之后,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分庭抗礼”,指日可待。 

Tags: 报团取暖非公医疗“分羹”市场直面竞争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