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流感下的中产新市民

来源 2022-11-04 23:18:59 医疗资讯

今天,一位赴美国行医的朋友在朋友圈转发了《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一文(以下简称“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生活在北京通州区的“新市民”中产,“白天炒茅台、晚上加杠杆炒币”,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然而,疾病面前,个人公众号里天天巴菲特、“对冲投资”的金融投资弄潮儿,也躲不过小小感冒惊变为ICU里的生离死别。那么,这场让无数读者心头一紧的流感又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流感

人的呼吸道黏膜有重要的免疫作用。冬季空气干冷,呼吸道黏膜易受损,让各类病原微生物有机可趁。所以很多朋友一不小心受凉,鼻咽部立即不适,随后各种“感冒”症状接踵而至。“文章”作者的亲人就是冬天开窗换气时受凉导致患病。

其实,平常大家所谓的“感冒”,其实是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是三种症状相近、病因和影响却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在生活中,许多朋友会混淆这三类疾病,对“流感”掉以轻心。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发生在上呼吸道(包括鼻腔、鼻窦、咽部、喉部)的一种急性感染。此区域感染的病原体多为病毒,少数由细菌、真菌引起。

普通感冒是一种轻微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也称为感冒。这种感染主要累及上呼吸道的鼻咽部,又可以称之为急性病毒性鼻咽炎。感冒初期症状主要是包括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这类症状被称为“卡他症”,意为形容黏膜渗出液多,出现在各类感冒药的说明书上。有超过100种病毒与普通感冒的病因有关,其中“鼻病毒”最为常见。

资料图

流感与普通感冒并无关系。它是一种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流感可能会有一些呼吸道症状,但更多的是“发热、头痛、肌肉痛”等全身表现。流感的肇祸范围不局限在上呼吸道,还可造成肺部感染,更会导致全身并发症。在跟流感相关的死亡病例中,仅有三分之一是流感直接杀死的。另有三分之二的病人死于既有的糖尿病等慢性病迅速恶化、继发性细菌感染等原因。

流感何缘暴击

图源:南方周末

自2017年11月以来,各地流感病人呈暴发增量。虽然人们渐渐的通过患病获得了抵抗力,医院中的就诊人流较前些日子下降,但是据国家疾控中心2018年1月9日新闻发布会透露,至2018年第1周(1月1-7日),我国流感发病水平仍然高于2015-2017年同期水平四到八成。当前是近三年来最大的流感流行水平“大年”,流感确诊住院与重症病例数均有所上升。

近期流感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三:

1,今冬北方降水偏少,天气干冷导致流感发病上升。一场鹅毛大雪,降下的都是“达菲”和“万古霉素”。

2,现在我国许多地区流感流行的优势病毒为乙型流感的Yamagata系。该毒株近几年流行量较少,导致大批居民缺少免疫力。

3,除了前述优势病毒,目前我国仍然有甲型流感(包括H3N2和H1N1)流行。三种毒株齐上阵,加剧了本轮流感流行的复杂性。

每年三月,世界卫生组织都会预测当年的流感流行,提醒有关方面应对,并推荐疫苗货品。很遗憾,2017年世卫组织推荐的三价疫苗可预防三种流感,正好避开了我国现在流行的优势毒株。世卫组织推荐的另一款四价疫苗虽然包括了优势毒株,但是我国疫苗厂商不生产四价苗。

目前,我国流感疫苗接种率不足总人口的2%,很多医护都没有接种自觉性,有“四价苗”也于事无补。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6~7成的流感患病概率,当一国流感疫苗接种率超过60%时,该国即可避免大的流感流行。在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孕妇等易受流感伤害的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高达60%以上。现在我国每年生产2600万剂流感疫苗,实际约销量2000万左右。市场冷淡,供过于求,导致厂家缺少生产四价苗等高端产品的积极性。

“新市民”的“看病难”

“文章”的作者居住在通州区。和生活在这里的许多“新市民”一样,他在我国“入世”之后的经济周期中,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家乡与原生社会阶层,跻身为大城市里令人羡慕的中产新市民。然而,在本轮流感流行中,这些“新市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长安大,居不易”。

资料图

1953年上海某住宅小区规划图,文化宫、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及医院、卫生室赫然入目

资料图

尽管人均面积不高,但是该小区的住宅用地与公共建筑用地之比接近1:0.4

新市民成就了欣欣向荣的新城区,新城区的医疗、教育资源却不尽人意。

近日,媒体报道了北京市一位儿科医生的一天。报道中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人满为患,儿科医生每天疲于奔命,到了放弃正常生活、“抛夫弃子”的程度。经笔者询问在该院工作的朋友,报道内容完全属实,让笔者不由心疼报道中那位被同事称赞“业务强、人品好、性格好、人漂亮”的女医生。

青岛一网友微博贴图

120指挥中心通知:老城区医院急诊室满员,新城区医院急诊室“连站的地方都没了”

清华长庚医院的“红火”,源于医院是人口70万的“睡城”天通苑地区唯一的大型医院。由于规划失败,天通苑一带缺少公共服务设施。居民除了回家睡觉,凡事都要进城解决,加重了首都城市机能的负担。由于天通苑地区缺少基层医疗服务设施布点,清华长庚医院这家按照三甲医院硬件条件投资建设的医院,医务人员虽忙,处置的却多是社区常见病,“大材小用”。以至于笔者的朋友自嘲“鄙院是全世界最大的社区医院”。

“五色令人目盲”

流感是常见病,可在基层就诊。重症的病人是少数,能及时转往大医院。面对近期的就诊人群高峰,媒体呼吁分级诊疗、“小病进社区”,合理分流大医院的就诊压力。如今大医院“人满为患”毋庸赘言,“文章”中也有顶级呼吸专业医院的医生疲于应付的描写,让病人家属产生“医生推诿病人”的反感。但是,寻求最好的医疗机构是人之常情。病人合理分流,首先基于医患关系高度依赖彼此的信任。

老住户在城市里生活了几十年,在中小医院里有自己熟悉的医务人员,甚至在医院里有几个其实找不找都一样的“关系”,很容易建立起对医院的信任。 “新市民”为了奋斗“997”,对职场之外的这座城市知之甚少,就医的时候只能迷信大医院。凡事找网上排名最大的医院、最好的医生,自然“看病难”;造成他们和来投奔他们的老人小病硬扛,延误了病情。如今,“文章”引起了同一阶层读者的普遍焦虑,他们或许会更加迷信大医院。

“新市民”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原生环境中脱颖而出的秀才。他们过去的人生经验,使得他们有着较强的自信心。但是,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很多时候人们无法从以往的主观经验做出判断;医学不能速成,“病急抱佛脚”了解的医学知识碎片化、不成体系,容易被人们渴望康复的主观因素片面化。这些原因都导致经常为自身的知识能力专业性自豪的“新市民”,更容易误解同样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判断缺少信心。

互信的误区

医学是一门并不完善的科学,临床实践中的“试错法”并不罕见。偶尔让“新市民”猜对一次,证明了自己比医生“高明”,更助长了他们的独断。在一些医护人员的眼中,中产“新市民”不是好主顾。他们往往依从性差,自己有太多主意,干扰医疗活动却不自知;满口“维权”、“投诉”却对个人的权利边界缺少认识。自然,接待他们的时候医护人员要适当选择合理避险的方式。

“文章”中,作者很配合的医护人员工作。但当他的亲人每次向更好的医院转院,医生都要向目标医院的同行保证“不存在纠纷”;决定实行高风险的转院,家属需向医院承诺“自己有稳定的工作,不会闹事”,可见目前医患关系恶化对医疗的束缚。文章作者的亲人是医院重点关注的危重病人,专家们把病人当做典型病例在微信公众号上公开讲解,作者从中感受到了医务人员为亲人痊愈付出的心血。但是为了避免“多说多错”,医务人员在现实中却尽量减少跟作者一家的沟通。除了在病人病情相对好转的时候多谈了一些,其他时候“每次五分钟”。

“新市民”的朋友圈多是社会精英,也有一些“关系”。在他们缺少医学专业知识又对医务人员缺少信任的情况下,他们未免不会像他们不屑的老辈人那样,盲从“关系”。一些医疗界的朋友“事后诸葛亮”,认为“文章”的作者并没有做出就医的最优解。从最初对疾病缺少足够重视,到就诊医院的选择,以及就诊期间的医患沟通效果,各个环节均有遗憾,在此不展开。

“无根”奋斗新家乡

我们的中产“新市民”多从事体面的高薪工作,“现金流”大。但是因为房贷和诸多消费主义陷阱,他们“能赚会花”,储蓄率较低,“净值”低,抗风险能力差。同时,他们多数出生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的小家庭,养老育幼的负担较重。因此,对重大疾病的焦虑成为了新市民心中的一块隐痛。

“文章”的作者经济条件不错,但在求医过程中,也曾经考虑卖房为亲人治病。事实上,以笔者的经验,如今需要居民考虑卖房子的大病,卖了房子也治不好。所谓“大病保险”,真遇到大病,只能尽量保全阶层,保不了命。但是,积极治疗花费高、预后差的亲人,治还是不治,却成为了困扰许多人一生的精神负担。文章作者后悔积极治疗让亲人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但是对不少家庭来说,昂贵而又令病人有失尊严的延命治疗,是治疗家属心病的药。和病人家庭的经济地位同样脆弱的是他们的心理。在我们国家,“生命尊严”的概念有待深入人心。

资料图

来自中产的人生经验:1,要有学医的朋友;2,不能让孩子学医

“文章”暴露了新生社会阶层的痛楚。中产阶层自豪的现代生活方式一夜之间打回原生态。平日里各种高大上的市场经济生活准则、“契约精神”变成了托关系、找门路。信息发达并没有带来靠谱的管家、帮佣,只能提供作者文中出镜多次的某品牌网约车。照顾病人和期间家事操劳最重要的“人手”不是靠社会与市场提供的服务,而是多亏了黑龙江老家关系不错的亲戚远道而来。平常大家都嫌弃“关系社会”,但是当病人急需献血救命的时候,提供帮助最多的是“单位”这个带着旧时代色彩的社会组织。

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家族”、“单位”、“街道”等旧的社会组织,“新市民”难免“原子化”。 人际关系疏离化、个人与公共世界的疏离;规范失灵,社会道德水准下降,必然是困扰了这一代人的苦恼。

Tags: 流感下的中产新市民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