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养生首先“不贪生”——怀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先生

来源 2022-11-04 23:05:05 医疗资讯

养生首先“不贪生”——怀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先生

  张灿玾先生(1928-2017)

2017年9月1日,山东省首位“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学家和中医教育家张灿玾教授驾鹤西去,享年90岁。张老临终前已为自己写好挽联:“黄卷青灯,行程万里,成败焉单凭众议;承继保元,悬壶一世,功过乎一任评说。”

2013年7月,《儒风大家》“问道国医”参访团曾两赴张灿玾先生处参访。他的音容笑貌和殷殷深情历历在目!下面我们编发当时参访时张老部分精彩谈话,与大家共同怀念张先生。

养生首先“不贪生”——怀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先生

  2013年7月“问道国医”参访团参访张灿玾先生(右一)

■:《周礼》里有专门的医学部分,从那时起,医学就有专门的分科。汉朝班固《汉书·艺文志》,将医学列到“方技”里。何谓方技?西汉末刘向在《方技略》里对它的解释是“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也就是说中医是生养一切生命、生灵的学问。这是关乎生老病死的大问题,所以那时医学就被政府设为王官之守。医师不是小技术,是生生之具,所以医疗卫生部门的作用不可小觑。

■:阴阳、五行可分可和,既分又和,所以就是一种辩证法思想。既然阴阳五行具有如此化繁为简的概括力,为何要取消呢?在医学这个领域,还没有一种更好的思想来代替阴阳五行。因为中医里面有哲学,所以才流传至今。如果中医只是一种技术的话,那就意义不大了。医学在广泛意义上是“生生之具”,因此坚决不能取消。

■:中医与西医不是一个理论体系,两个理论不可以结合,但可以配合。中医是实用之学,实践之学,疗效之学,讲究一病一诊,基本不能套用西医药的模式,但是对于简单的病症,比如烫伤,可能会有通用的验方。中医没有千人一面,千人一方。为什么叫辨证施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以就要挨个问诊。一个人春天得的感冒和秋天得的感冒都不一样,上次用的方子这次用不一定合适。对于一些复杂的病,哪有验方啊?

中西医到底孰优孰劣,不能轻易下定论。可以用西医来解释中医吗?它们不是一个体系。中医学的魅力在于感悟和体验,拥有敏锐的直觉、学会思考是进入中医殿堂的不二法门。我鼓励年轻学子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学习、领略、体会和感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养生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贪”字,贪生。活八十岁了,想活九十岁,活到九十了又想活到一百岁。为什么养生?首先要抛掉是为了不死而养生这个观念。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生活中可以注意,尽量避免那些故意伤害身体的事情,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疾病,这不就是“治未病”嘛!

养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括养形与养神两个方面,而养神尤为重要。我认为,不能专门为了养生而养生,换句话说,既“无养生”,又“随处养生”,这主要体现在一种生活态度与习惯上。关于养生文化,我谈十个方面:

第一,天地人文。我们头顶天,脚踩地,中间是人,人要学会修生养性、回报社会,这有利于人的健康。中医不是自然科学,中医里面有人文学,人文学是社会学。

养生首先“不贪生”——怀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先生

张灿玾先生抚琴

第二,精气形神。知足常乐,乐以忘忧。所谓知足,不是指不求上进、不求提高、不求发展。我的一生,从不放弃奋斗目标,也不去追求不必要的奢望,这就是我在物质生活方面坚守的原则。安乐,是每个人所向往的,忧患与安乐,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矛盾,关键在于认真对待和妥善处理。

第三,衣食住行。调气应时,生活适度。在日常生活中,我十分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尤其注意保暖。饮食以清淡为主,五谷杂粮皆吃;青年时期虽饮酒,但不成癖;很少饮茶,以白开水为主;不偏食、不贪食、不吃零食;衣着不求华美,只求四时可更换为足;过去在市内一般不搭车,坚持骑自行车;住处不求豪华,只求工作方便即可。

第四,劳逸动静。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劳动要把握好度,学会忙里偷闲。人的精力与体力有限,要想以有限的体力与精力完成无限的事业,需要合理安排、科学调节。在青少年时期,农忙季节下田劳动,我都带一本书,在休息时读;上学时阅读专业书劳累时,可以改换专业外的书。兴趣的交替,日久自成习惯,既不劳累,又可学习。

Tags: 养生首先“不贪生”——怀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先生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