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2023年6月11日,第13届消化肿瘤盛会CGOG会议开启了第5天的日程,也是线下会议最后半日,食管癌、肝胆肿瘤、胃癌、结直肠癌专题会议同期间进行。食管癌专场上临床问题明确,热点突出,讨论热烈,百家争鸣。
食管癌专场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艳桥教授担任主持,沈琳教授作为东道主向今天到会的专家同道表示感谢和欢迎,沈琳教授指出食管癌专场涉及临床问题和基础研究,汇集了内科、外科、放疗科临床医生和基础研究专家,期待会场的报告和讨论从临床问题出发,走向基础探索,再回到临床的思维碰撞,预祝食管癌专场会议圆满结束。张艳桥教授担任后续主持工作。
第一位讲者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芝华教授,带来“中国食管癌精准分子分型”专题报告。刘芝华教授指出食管鳞癌和食管腺癌的分子特征几乎完全不同,目前食管癌尚缺乏明确的分子分型,指导精准的靶向治疗策略。其课题组从多组学角度对食管癌分子分型进行了深入探索,以临床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生存预后表型为评判标准,从临床意义角度契合生物学问题,充分挖掘基因组层面食管癌的发病机制,这是十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课题组通过多组学探索将食管癌从分子分型角度分为CCA亚型、NRFA亚型、IS亚型和IM亚型共4个亚型,探索不同亚型的靶向治疗策略、疗效和生存。其次报告了课题组在食管癌DDR通路所做的相关探索。
在讨论环节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社干教授表示食管癌的异质性一直是治疗的难点,其准确的TNM分期、分子分型等对于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义富教授认为,在探索分子分型的过程中,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如何使分型做到很好的可及性。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何忠虎教授表示食管癌专题会议的举办是一个多学科汇聚,多学科讨论,体现了各个专业的发展赶上了学科大整合时代,多学科的积极交流促进了实验室的新发现尽早转化到临床实践。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高静教授表示如何根据分型指导食管癌的靶向治疗在未来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再次邀请刘芝华教授针对EGFR和细胞周期通路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王嫣教授认为报告获益匪浅,全面讲解了食管癌分子分型,并且能够看真正临床转化应用,给青年科研工作者很大的启发。
第二位讲者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克能教授,带来“食管癌保留器官及寡转移的外科治疗”专题报告。就食管癌保留器官可能性进行探讨,以颈段食管为例讨论早期、晚期食管癌的器官功能保留的临床问题,外科何时手术干预,手术干预的并发症等。详细分析了既往相关的研究报道,强调了多学科诊疗的重要性,合理安排内科、放疗、外科的同步和序贯治疗使患者生存获益最大。报告借鉴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概念,讲解了寡转移/寡复发的概念,分享了本中心寡转移的临床数据和真实的手术案例,为手术干预食管癌寡转移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经验。
讨论环节,四川省肿瘤医院韩永涛教授认为颈部食管器官功能保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手术治疗或可以在器官功能保留后复发的决策中发挥作用,当下免疫治疗的应用或许为寡转移患者争取了手术时机。江苏省肿瘤医院曹国春教授认为,外科是食管癌治疗的基石,同步放化疗在早期的食管癌病人种和放化疗序贯手术疗效相当,随着内科药物治疗疗效的提高,如何把握疗效评估的准确性是当下面临的一个挑战。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姜涛教授认为器官功能保留外科角色永远在路上,仍需要不断探索如何评估完全缓解,以此来决策是否手术干预具有重要意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李成强教授认为,作为青年医生的成长,得到了胸外科前辈的指标和基础科学家的推动,对于器官功能的食管范围是否能够扩展到胸中段食管癌,目前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三位讲者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鲁智豪教授,围绕“食管癌免疫耐药问题的思考”进行专题报告。他指出食管癌免疫治疗目前已经全面铺开,强调免疫治疗已经占据晚期食管癌药物治疗的核心地位,但是长期生存的患者不足20%,其原因是出现了获得性耐药和原发性耐药。并且分别详细的汇报了原发耐药的机制,如T细胞耗竭、杀伤功能障碍,内源性致癌通路激活,代谢促进免疫抑制,表观遗传学,肿瘤程序性死亡、肠道菌群等。介绍了本中心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队列获得性耐药数据分析结果,总结了潜在获得性耐药的机制,提出肿瘤疫苗等其他过继性细胞治疗是克服免疫获得性耐药的可行方法。
讨论环节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姬颖华教授发言食管癌免疫治疗是食管癌治疗的难点,当下探索的双免疫靶点的联合治疗可能是未来带来长期生存获益的一个方法。河南省肿瘤医院罗素霞教授认为联合治疗是克服耐药的一个可行方法。其次是肿瘤微环境的探索需要进一步深入,体外试验的结果无法在人体研究上实现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秦艳茹教授认为原发性耐药的问题可以指导如何进行免疫治疗人群的筛选,其团队的前期研究发现CAF细胞可能介导了肿瘤原发耐药,仍需要基础实验的研究深入探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胤英教授提出肿瘤的代谢、铜死亡、铁死亡可能和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是否监测EGFR通路的动态变化能够用来指导耐药的治疗策略是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
第四位讲者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庞青松教授,围绕“食管癌放疗敏感性的评估及对治疗策略的影响”做专题报道,从极早期食管癌、可手术食管癌、局部晚期不可手术食管癌、晚期食管癌的放疗选择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介绍了放疗中咬检评估方法的建立,阐述了放疗评估cCR的手段,以本中心的临床研究数据结果介绍了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放疗选择,发挥外科降期可切除,同时放疗选择可以变根治放疗为转化放疗。最后指出IV期晚期食管癌寡转移放疗是一种可选的治疗手段。
讨论环节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王军教授:食管癌治疗的进展体现了多学科治疗理念,不同时期食管癌的放疗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联合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解放军总医院刘芳教授:庞教授给我们全面讲解了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的地位和作用,看到了不同分层、分级的治疗决策的制定,在食管癌的治疗中放疗的角色不能缺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文扬教授:分享了自己对放疗的思考,是否可以将食管癌放疗、化疗和基础科研相结合,从基础研究中发现放疗疗效更优的机制,进而指导临床。江西省肿瘤医院罗辉教授:会议从外科、内科、基础等方面全面讨论了食管癌的治疗,从放疗角度认为同步放化疗,评估达到cCR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北京肿瘤医院余荣教授指出食管癌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瘤种,免疫治疗给食管癌带来了很大的提升,耐药仍是目前面临的问题,如何将放疗敏感人群进一步富集和挑选是目前需要研究的方向。
食管癌专题会由张艳桥教授总结,感谢四位专家的无私的报告和讨论专家的积极参与,感谢会场参与者,会场的会议讨论看到了食管癌的治疗是一个多学科协作和参与的瘤种,希望今天的会议报告与讨论能够给大家日后的实践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沈琳教授总结会议:本场会议围绕食管癌临床问题,开放自由的讨论,观点碰撞,思维绽放,激发青年医师对基础研究的热情,对临床问题探索,希望日后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共同促进食管癌的诊疗进步。会议最终在沈琳教授热情慷慨的总结中结束,至此2023年第13届CGOG会议圆满落幕。
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 董凤晓 刘畅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