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GW-ICC/AHS.25 | 心血管介入迎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纪元

来源 2025-10-22 12:11:27 医疗资讯

2025年10月13日,在第36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5期间,CAAC-Clinic @ GW-ICC联合论坛线上举办。该论坛聚焦“心血管介入领域的新挑战与潜在机遇”。论坛由Geisinger心血管研究所的Shuping Ge教授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薛玉梅教授联袂主持。四位海内外专家聚焦超声、电生理、人工智能等多个前沿领域,分享了颠覆性的新技术、出人意料的新挑战以及充满创造性的新疗法,生动描绘了心血管介入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

Jiapeng Huang教授:从3D到AI——术中超声心动图的革命性进展

Jiapeng Huang教授系统回顾了围术期超声心动图,尤其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的演进。他指出,TEE已从最初的“急救诊断”工具,发展为指导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手术的“金标准”。3D TEE技术的出现,使得医生能够获得“外科医生视角”,精准评估二尖瓣、三尖瓣等复杂结构的解剖与病理生理,如通过Carpentier分型对二尖瓣反流的病因进行精确分类,指导MitraClip、经导管瓣膜置换(TMVR)等高精尖手术。

更前沿的“超声-影像融合技术”,将实时的3D超声图像与X线透视图像叠加,为术者提供了“透视眼”,极大地提升了房间隔穿刺等关键步骤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展望未来,Huang教授展示了人工智能(AI)在超声领域的惊人潜力。他介绍的“EchoPrism”大语言模型,能够自主识别超声切面、分析心室壁运动、测量心腔大小并自动生成结构化报告。此外,可穿戴式超声贴片的出现,预示着未来可对重症患者进行持续、无创的心功能监测,这将彻底改变重症监护的模式。

Kun Xiang教授: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PFA房颤消融术后的溶血现象

Kun Xiang教授带来了一个关于热门技术脉冲电场消融(PFA)的“意外发现”。PFA因其非热能量和组织选择性,被认为能避免传统消融带来的食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然而,Xiang教授通过一例亲身经历的病例,揭示了PFA一个全新的挑战——术后溶血。患者在PFA术后立即出现肉眼血尿,检查证实为血管内溶血。

他深入剖析其机制:当PFA导管与组织贴靠不佳时,强大的电场能量会耗散在血液中,导致大量红细胞破裂。这种现象与消融能量剂量和导管贴靠程度密切相关:能量应用次数越多、贴靠越差,溶血风险越高。虽然多数溶血是短暂的,但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损伤(AKI),甚至需要透析治疗。这一“意料之外”的并发症提醒术者,PFA并非“零风险”。他为此更新了自己的临床策略:术前评估患者肾功能及贫血状况、术中密切依靠腔内超声(ICE)确保良好贴靠、严格控制能量应用总次数(如<70次),并对高危患者进行水化治疗,以应对这一“情理之中”的物理学挑战。

左嵩教授:AI赋能—房颤的全周期智能化管理

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左嵩教授,展示了其团队在“AI+房颤管理”领域的系统性研究成果。面对房颤这一日益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AI技术正从识别、筛查到管理的全流程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精准识别:利用智能手表的PPG(光电容积描记法)信号,其AI算法可准确评估房颤负荷。团队进一步创新,利用手表自带的单导联心电图功能对PPG数据进行“校准”,显著提升了房颤负荷监测的精确度。

高效筛查:通过在社区老年人群中应用7天长程心电贴片,AI辅助判读将新发房颤的检出率提升了超过一倍,尤其对于隐匿的阵发性房颤,效果显著。目前,一项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正在进行,以验证该筛查模式能否改善患者的硬终点事件。

智能管理:团队开发了名为“应泽医生”的AI应用,它能够基于输入的病例信息,自动生成病例摘要、风险评估和个性化的治疗及生活方式建议,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刘方舟教授:巧"借"东风—射频能量在结构性心脏病"补漏"中的创新应用

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刘方舟教授分享了一项极具创造性的“老树新花”技术——利用传统的射频消融(RF)能量处理结构性心脏病的“残余漏洞”。其原理是利用射频能量在组织中产生的热损伤效应,引起局部组织水肿,并在随后的纤维化愈合过程中实现组织融合封堵。

这项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两个场景:

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对于存在长遂道的PFO,可将消融导管置于遂道内施放能量,使房间隔原发隔和继发隔肿胀并最终粘连愈合,从而闭合分流。其中心数据显示,该技术急性成功率高,中期封堵率可观。

左心耳封堵器残余漏封堵:对于左心耳封堵术后常见的器械旁残余漏,可利用消融导管在残漏通道周围进行消融,通过组织水肿“挤压”并最终封堵残漏。数据显示,该方法的成功率极高(7例中成功6例)。 目前,这项技术主要应用于同期需进行心律失常消融的患者,实现“一术两治”,为特定患者提供了一种新颖、微创的解决方案。

结语

本次CAAC联合论坛充分展现了心血管介入领域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蓬勃生态。一方面,3D超声、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疾病的诊断与管理模式;另一方面,PFA等革命性疗法在带来巨大希望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未知挑战,需要临床医生不断探索和总结。更令人振奋的是,如射频能量“补漏”般的临床巧思,彰显了医生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无穷的创造力。本次论坛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心血管介入技术正朝着更精准、更智能、更微创、更具个体化的未来高速迈进。

Tags: GW-ICC/AHS.25 | 心血管介入迎来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纪元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