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摘要
背景: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它不仅阻碍患者的康复,还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在缺乏有效治疗措施的情况下,针刺疗法在中国已被广泛用于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但其具体疗效尚不明确。因此,本综述旨在评估针刺疗法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真实疗效。
方法:我们检索了八大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5年3月,以查找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研究者独立使用预先设计的表格从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中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软件进行荟萃分析,并使用GRADE profiler软件对证据质量进行评价。通过阅读全文收集不良事件数据,以评估针刺治疗的安全性。
结果:共47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涉及4129名参与者,被纳入本综述。总体荟萃分析显示,与单纯康复治疗相比,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运动功能(上肢Fugl-Meyer评分:41项研究,均数差9.50,95%置信区间[8.47, 10.53])并减轻疼痛(视觉模拟评分:37项研究,均数差-1.49,95%置信区间[-1.66, -1.33])。同时,其在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也优于单纯康复治疗(17项研究,均数差11.94,95%置信区间[8.26, 13.63])。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与单纯康复治疗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 > 0.05)。由于所纳入研究的设计存在缺陷且异质性较高,证据的确定性被评为低等级。
结论:本综述发现,对于肩手综合征患者,在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刺治疗,可能对改善运动功能、减轻疼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现存的方法学质量问题,我们的研究结论应谨慎看待。未来亟需开展高质量研究来验证我们的发现。
关键词:针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荟萃分析,康复治疗,非药物疗法
该文章于2025年发表于Frontiers in Neurology上,中西合璧栏目特将此文编译以飨读者。
前言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导致获得性长期残疾的首要原因,每年造成沉重的全球经济负担。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亦称卒中后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超过50%的脑卒中患者会罹患此症。该综合征通常发生于急性卒中后2至3个月内,临床表现包括疼痛、痛觉过敏、关节肿胀及关节活动度受限。本病治疗困难,症状可能长期持续,导致上肢功能受限,甚至出现不可逆的永久性失用。此外,肩手综合征可能阻碍整体康复进程、延长住院时间、限制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并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目前,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冷水浸泡、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及交感神经阻滞等。尽管这些常规疗法初期有效,但其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例如,低剂量口服类固醇能有效改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但为避免长期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类固醇仅适用于短期治疗,这对于需要长期管理的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而言是一个难点。早期转诊进行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心理治疗或可阻止症状进展,然而,这些方法也存在弊端,如医疗成本高、人力投入增加、对患者配合度要求高等,已引起关注。加之不同地区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水平存在差异,也会影响治疗效果。目前,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至今仍缺乏持续有效且患者依从性高的治疗方法。
针刺作为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基础疗法,已在中国临床实践中应用数千年。根据施针部位,针刺可分为腹针与头针;根据操作手法,则可分为手针、电针和温针。针刺已被证实具有价格低廉、疗效良好、操作简便的优点。此外,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手段,针刺对于传统治疗方法难以应对的慢性疾病(如腰痛、肾脏疾病)具有较好疗效。正因为这些优势,针刺持续受到公众和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关注。而且,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在临床中应用针刺,并显示其可作为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的一种前瞻性治疗措施。
过去几年间,已有三篇关于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综述发表。2018年发表的荟萃分析仅评估了手针治疗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而手针仅是针刺的一种形式,其研究结论必然受限。2019年发表的荟萃分析仅纳入13项研究,共1040名患者,样本量不足,且仅评价了电针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结论存在局限性。另一篇2019年发表的荟萃分析选择Fugl-Meyer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作为结局指标,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在缓解肩手综合征症状方面疗效显著,但其干预措施未涉及温针。
因此,本研究对针刺(包括温针)作为附加疗法用于临床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最新证据进行了系统综述。此外,随着针刺治疗的广泛应用,近年有更多研究发表。故本综述旨在探讨针刺治疗对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的效果,并对既往已发表的综述进行内容更新。
材料与方法
2.1方案与注册
本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的详细方案已在国际系统综述注册平台(PROSPERO)上注册,注册号为CRD42024536169 。
2.2 检索策略
在8个数据库中检索自建库至2025年3月期间关于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些数据库包括:Web of Science、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同时,对已确定纳入文章的参考文献列表进行筛选,以尽可能识别更多相关文献。检索过程无语言限制。检索词包括“针刺治疗”、“电针”、“温针”、“肩手综合征”、“SHS”、“脑卒中”、“脑血管意外”、“针灸”和“毫针”。具体检索策略见附录。
两位研究人员根据PICOS原则(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和研究类型)独立筛选和核对拟初步纳入文献的标题和摘要。文献筛选所用的PICOS标准详细如下:
(a)研究对象类型:(1)患者经诊断为脑卒中,年龄、性别及病程不限。(2)其病情经磁共振成像或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证实。(3)肩手综合征由脑卒中引起,而非由其他疾病(如创伤、肩周炎、颈椎病)导致;
(b)干预措施类型:试验组接受手针、电针或温针治疗,可同时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康复治疗)或不接受。对照组必须采用康复治疗,并排除所有其他类型的干预措施;
(c)结局指标类型:主要结局指标:(1)运动功能:上肢Fugl-Meyer评分;(2)疼痛评估:视觉模拟评分。次要结局指标:(1)自理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或改良Barthel指数;(2)水肿情况;(3)不良事件。
(d)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针刺治疗的安全性通过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和数量进行评估。这些文献的语言类型限定为中文或英文。
同时,我们排除了符合以下标准的文献:(1)重复发表;(2)研究比较的是不同针刺疗法;(3)无法获取全文;(4)缺乏有效的结局指标;(5)会议文献;(6)研究类型为综述、动物实验、会议文章和病例报告。
2.3 数据提取过程
两位研究人员独立使用预先设计的表格从符合条件的研究中提取有用信息,包括发表年份、第一作者、样本量、平均年龄、试验组所用方法(如针刺方式和选穴)、治疗时长和频率。信息提取过程中的任何分歧可通过咨询通讯作者解决。数据提取完成后,研究人员通过收集纳入文章中的不良事件报告来评估针刺治疗的安全性。
2.4 研究质量评估
使用修订版的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2) 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偏倚风险评价。该评估涉及几个关键方面:随机序列生成和分配隐藏(均与选择偏倚相关)、对研究者和受试者设盲(实施偏倚)、对结局评估者设盲(测量偏倚)、不完整的结局数据(失访偏倚)、选择性报告(报告偏倚)以及其他潜在偏倚。每个方面根据偏倚风险水平进行分类:低风险、风险不明确(表示存在一些担忧)或高风险。此项全面的偏倚评估结果随后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可视化呈现,以清晰图示这些试验中存在的潜在偏倚。
2.5 GRADE证据质量评价
两名研究人员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定(GRADE)系统对各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若出现意见分歧,可通过协商或咨询第三位研究人员解决。各结局的证据质量以GRADE证据概要表的形式呈现,以确定所有合并结局的确定性。GRADE系统包含五项降级因素和三项升级因素:五项降级因素包括偏倚风险、不一致性、间接性、不精确性和发表偏倚;三项升级因素包括效应量大、剂量效应关系和负偏倚。各结局的证据质量通过上述八个因素进行评价,最终评定为高、中、低或极低证据等级。
2.6 统计分析
数据提取完成后,选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若结局指标为连续变量,则选用均数差或标准化均数差及其95%置信区间进行计算。若结局指标为二分类变量,则选用风险比及其95%置信区间进行计算。采用Q检验(P值)和I²统计量评估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并据此选择效应模型。若P < 0.1且I² > 50%,则认为纳入研究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异质性,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效应量;反之,若P ≥ 0.1且I² ≤ 50%,则认为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在可接受范围内,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数据。本荟萃分析采用Z检验评估合并结果的显著性,P < 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我们根据不同的针刺类型和治疗时长对纳入研究进行分类,类别包括:手针、电针、温针,以及0–4周和> 4周。尝试进行亚组分析,以探讨不同针刺类型和治疗周期分层因素下可能的异质性来源。采用敏感性分析验证荟萃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并通过逐一排除原始分析中的单项研究来探索潜在的异质性来源。对于Fugl-Meyer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我们使用漏斗图和Egger’s检验来评估纳入研究中的发表偏倚。
结果
3.1 文献筛选流程
根据预先设定的检索策略,我们最初从八个数据库中检索到4606条相关记录。通过筛选标题和摘要,共排除了4356项重复及不相关的研究。随后,对剩余研究的全文进行审阅,再次排除了203条记录。最终,47项研究被纳入定性分析。所有纳入研究均在中国完成,包括46项以中文发表的RCT和1项以英文发表的RCT。这些研究发表于2008年至2025年之间。图1展示了本次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的文献筛选流程。
Figure 1. 研究路程图。
3.2 研究对象特征
共纳入4129名参与者,其中试验组2068人,对照组2061人。每项研究的样本量在40至178人之间。男性参与者比例高于女性。两组的平均年龄相近。在纳入的研究中,有29项报告了肩手综合征的分期,其中21项研究针对I期患者(25, 26, 29, 31, 33, 35, 38, 40, 43, 44, 46, 49–52, 59, 60, 65, 66, 69, 70)。有两项研究(65, 70)报告了参与者脱落情况(分别为3例和5例)并提供了相应原因。47项纳入RCT的详细信息总结于表1。
Table 1. 相关研究的特点。
3.3 干预措施特征
在纳入的研究中,手针是最常使用的干预措施(59.57%),其次是电针(25.53%)和温针(14.89%)。所有纳入研究均采用康复治疗作为对照措施。留针时间在15至40分钟之间,最常用的时长为30分钟(n=35)。治疗频率为每周3至7次,最常见的模式为每周5次(n=13)。各研究的治疗周期差异较大,从2周到8周不等,其中以4周的治疗周期最为常见(n=21)。通过分析选穴规律,我们发现肩手综合征的针刺穴位主要位于肩臂区域。最常用的穴位是外关(SJ5)(63.83%)、肩髃(LI15)(63.83%)、合谷(LI4)(61.70%)、曲池(LI11)(61.07%)、肩髎(SJ14)(38.30%)、手三里(LI10)(38.30%)和肩贞(SI9)(31.91%)。表2详细列出了纳入研究的干预措施特征。
Table 2. 相关研究干预措施细节。
3.4 方法学质量
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见图2。有28项研究因使用随机数字表或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序列而被评为低风险,而其余19项研究由于信息不足被归类为偏倚风险不明确。47项研究中均未足够详细地描述分配隐藏过程,因此均被判为偏倚风险不明确。由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针刺治疗方案上存在显著差异,47项研究均无法对参与者或研究人员实施盲法。有两项研究因在出现脱落情况时未进行适当的意向性分析而被评为高风险。有45项研究因报告了所有预设的终点指标而被归为选择性报告偏倚低风险,而两项研究因终点指标报告不完整被评为选择性报告偏倚高风险。对于其余47项研究,没有足够的数据来评估其他潜在的偏倚来源。
Figure 2. 荟萃分析所选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图。
3.5 荟萃分析结果
3.5.1 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
有41项研究涉及3614名患者报告了与单纯康复治疗相比,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能提高Fugl-Meyer评分。这些研究在Fugl-Meyer评分结局上显示出显著的统计学异质性(p < 0.00001, I² = 83%)。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后,均数差为9.50(95%置信区间:8.47, 10.53)。结果显示,联合疗法与单纯康复治疗在总体效应量上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Z = 18.12, p < 0.00001;见图3)。
Figure 3. 不同治疗周期亚组(针刺联合康复治疗 vs. 单纯康复治疗)对运动功能(FMA)影响的森林图。
为评估针刺类型和治疗周期对合并数据的影响,进行了亚组分析。针刺类型亚组包括手针、电针和温针。亚组间未观察到显著差异(p = 0.99, I² = 0%)。温针结合康复治疗显示出异质性降低且运动功能改善显著(均数差:9.48, 95%置信区间:[8.28, 10.67], p < 0.00001;图4)。11项比较电针加康复治疗与单纯康复治疗的研究显示运动功能显著增强(均数差:9.64, 95%置信区间:[7.64, 11.64], p < 0.00001;图4)。同样,22项比较手针加康复治疗与单纯康复治疗的研究也显示出显著改善(均数差:9.44, 95%置信区间:[8.01, 10.87], p < 0.00001;图4)。在治疗周期亚组(0–4周 vs. >4周)中,未发现显著差异(p = 0.91, I² = 0%)。与对照组相比,两个时间区间均改善了运动功能(0–4周:均数差9.54, 95%置信区间:[8.13, 10.95], p < 0.00001;>4周:均数差9.43, 95%置信区间:[8.07, 10.77], p < 0.000001;图5)。通过剔除高权重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发现>4周亚组中的Wang (54)研究可能是异质性来源,这可能与其较长的治疗周期有关。剔除该研究后,结果趋于稳定,异质性降低。在针刺类型亚组的敏感性分析中,没有单项研究对均数差值或异质性产生显著影响。
Figure 4. 不同干预措施亚组(针刺联合康复治疗 vs. 单纯康复治疗)对运动功能(FMA)影响的森林图。
Figure 5. 针刺联合康复治疗 vs. 单纯康复治疗对运动功能(FMA)影响的森林图。
3.5.2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37项研究涉及3228名患者表明,与单纯康复治疗相比,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能显著降低视觉模拟评分,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的均数差为-1.49(95%置信区间:[-1.66, -1.33];Z = 17.69, p < 0.00001)。观察到显著的异质性(p < 0.00001, I² = 86%)(图6)。按针刺类型和治疗周期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亚组间无显著差异(针刺方法:p = 0.38, I² = 0%;治疗周期:p = 0.24, I² = 26.3%)。电针+康复治疗(均数差:-1.57, 95%置信区间:[-1.78, -1.37], p < 0.0001)和温针+康复治疗(均数差:-1.65, 95%置信区间:[-1.85, -1.45])均显示出异质性降低,而手针+康复治疗也表现出显著改善(均数差:-1.43, 95%置信区间:[-1.67, -1.19], p < 0.00001)(图7)。0–4周(均数差:-1.54, 95%置信区间:[-1.74, -1.34])和>4周(均数差:-1.35, 95%置信区间:[-1.67, -1.19])的治疗周期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p < 0.00001)(图8)。敏感性分析排除Li 2013 (35)后,电针+康复治疗亚组的异质性有所缓解,这可能与病程和选穴差异有关,但结果仍支持联合疗法。
Figure 6. 不同治疗周期亚组(针刺联合康复治疗 vs. 单纯康复治疗)对疼痛评分(VAS)影响的森林图。
Figure 7. 不同干预措施亚组(针刺联合康复治疗 vs. 单纯康复治疗)对疼痛评分(VAS)影响的森林图。
Figure 8. 针刺联合康复治疗 vs. 单纯康复治疗对疼痛评分(VAS)影响的森林图。
3.5.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共17项研究的1585名患者使用Barthel指数或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了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由于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0001, I² = 94%),采用了随机效应模型。荟萃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结合康复治疗显著改善了自理能力(均数差:10.94, 95%置信区间:8.26–13.63, p < 0.00001,见图9)。按针刺方式进行亚组分析显示,手针+康复治疗(均数差:11.10, 95%置信区间:7.20–15.00, p < 0.00001)、电针+康复治疗(均数差:10.34, 95%置信区间:4.93–15.74, p = 0.0002)和温针+康复治疗(均数差:11.55, 95%置信区间:8.97–14.12, p < 0.00001,见图10)的效果均优于单纯康复治疗。治疗周期亚组分析显示,针刺+康复治疗在短期(0–4周:均数差:10.19, 95%置信区间:6.10–14.28, p < 0.0001)和较长期(>4周:均数差:12.37, 95%置信区间:8.31–16.42, p < 0.0001,见图11)均有一致的益处。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排除任何一项研究对合并数据的均数差值影响很小,我们未能找到异质性的明确原因。纳入研究中存在的选穴、留针时间和治疗频率的差异可能是异质性的潜在原因。
Figure 9. 不同治疗周期亚组(针刺联合康复治疗 vs. 单纯康复治疗)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森林图。
Figure 10. 不同干预措施亚组(针刺联合康复治疗 vs. 单纯康复治疗)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森林图。
Figure 11. 研针刺联合康复治疗 vs. 单纯康复治疗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森林图。
3.5.4 水肿情况
4项研究的476名肩手综合征患者提供了关于水肿的足够信息。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示,针刺疗法结合康复治疗与单纯康复治疗之间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均数差:-0.65, 95%置信区间:[-0.93, -0.38], p < 0.00001)。基于针刺方法的亚组分析表明,手针结合康复治疗能显著减轻水肿(均数差:-0.55, 95%置信区间:[-0.94, -0.16], p < 0.00001)。进一步按治疗周期(0–4周)分层的亚组分析显示出相似的结果(均数差:-0.76, 95%置信区间:[-1.52, -1.01], p < 0.00001)。手针+康复治疗亚组在排除Chen (26)后异质性显著降低,这可能归因于病程和选穴的差异。Xu (61)是0–4周亚组异质性的主要来源,可能与参与者年龄较大和病程较长有关。排除该研究后,合并结果仍然显著支持针刺结合康复治疗。
4 不良事件
通过查阅47项研究,我们发现发生不良事件的大多数患者能够自行恢复,无需医疗干预。不良事件描述如下:三项研究(26, 45, 60)报告治疗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两项研究(36, 54)报告了2例皮下出血,经压迫止血后缓解,以及疼痛5例、发红4例和瘙痒3例。其余研究未提及不良事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的数据显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单纯康复治疗相比无显著差异(风险比:1.15, 95%置信区间:[0.42, 3.14], I² = 0%, p = 0.78)。
5 发表偏倚
基于Fugl-Meyer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使用漏斗图和Egger's检验评估发表偏倚。漏斗图分布不对称,部分研究超出了95%置信区间。Egger's检验显示在Fugl-Meyer评分(p = 0.126)、视觉模拟评分(p = 0.896)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p = 0.133)方面无发表偏倚。漏斗图的检验结果提示存在潜在的发表偏倚。
6 结局指标的证据质量评价
上述四个量表证据质量的确定性等级被评价为“低”级别。研究设计的缺陷和相当大的统计学异质性是证据确定性降低的主要原因(见表3)。
Table 3. 证据分析结果。
讨论
本系统综述共纳入47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4129名患者。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疗法联合康复治疗有益于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疼痛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手针、电针和温针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方面无差异。在治疗时长方面,结果并未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改变。两项研究(4%)报告了与针刺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皮下出血、疼痛、瘙痒和发红。敏感性分析显示,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运动功能、减轻疼痛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效应是稳健的。然而,所纳入的研究存在方法学缺陷和较高的异质性,导致证据的确定性等级为"低"。
针刺镇痛的机制已被广泛研究。现代神经学研究认为,针刺的镇痛作用主要基于其对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的影响。针刺穴位在促使阿片肽、谷氨酸、钙腺苷等疼痛减轻信号分子释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72)。针刺治疗能有效调节促炎和抗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并能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炎症因子Caspase-1和IL-1β来减轻炎症免疫反应,从而有效缓解疼痛(73, 74)。大量研究表明,同侧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磷酸化及其后续的CREB活化,以及各种钙调蛋白激酶如CaMKII和cAMP/蛋白激酶A信号转导至神经元并调节转录调节因子的活性。这表明针刺可能导致神经元和突触形态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海马突触的可塑性(75)。在运动功能方面,针刺主要通过调整双侧运动皮层、辅助运动区、中央后回、颞极、舌回、小脑、额下回以及楔前叶的功能连接,调整左前额叶网络、默认模式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之间的连接传导模式,改变网络间的信息输入输出方式,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76–78)。目前,对于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或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的作用机制尚无共识,因此针刺如何影响交感/躯体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仍需进一步研究。
然而,在将本研究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之前,我们必须考虑本综述存在的一些局限性。首先,尽管最终有47项RCT被纳入荟萃分析,但大多数研究的随机序列生成方法描述不清,缺乏对参与者和操作者的盲法,结局评估者盲法的实施也存在不确定性。具体而言,40.4%的研究未明确说明随机序列生成的方法。所有RCT均未实施分配隐藏。所有研究中参与者和针刺操作者均未设盲。由于信息缺乏,所有研究中结局评估者盲法的偏倚风险均被评估为"不明确"。这些因素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定程度的选择偏倚、测量偏倚和报告偏倚。其次,另一个局限性是纳入研究间存在高度异质性。尽管我们试图通过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来识别高异质性的原因,但针刺作为一种复杂的治疗手段,其本身可能就是异质性的来源。为了使患者从针刺治疗中获得最大益处,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穴位的选择与配伍、针刺深度与留针时间、治疗周期与频率等多种因素。尽管我们按针刺方式和治疗时长对研究进行了分组,但这些参数仍然存在差异,我们无法准确可靠地确定显著异质性的原因。因此,未来的实验研究应详细阐述针刺方案,以进一步提高报告的完整性。此外,针刺治疗师技术水平的差异也会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异性可能是导致高异质性的原因。这两点局限性是本综述证据等级较低的主要原因。再者,本综述中的研究大多发表于中文期刊,仅有一项研究发表于英文数据库。因此,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优于康复治疗的结论在中国情境下需要谨慎解读。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康复期较长,但所有研究均使用短期预后指标,缺乏对患者的长期随访。因此,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的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我们应注意到,本综述中使用的Fugl-Meyer评分、视觉模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等结局指标,是作为肩手综合征患者恢复情况的筛查工具,而非对症状缓解程度的全面评估。另一个局限是,纳入标准未明确根据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分期严重程度进行界定。因此,建议未来研究可在特定领域展开,为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提供更明确和高质量的证据。最后,在纳入的47项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报告针刺治疗期间无不良事件发生,两项研究报告了16名患者出现轻微不良事件。针刺治疗似乎是相对安全的,并未引起严重不良事件。
由于针刺治疗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我们不得不尽可能全面地在中国期刊中寻找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本综述纳入的所有研究均在中国大陆完成。未来应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进一步研究,纳入更多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群。然而,我们注意到,发表在中文数据库中的绝大多数研究都存在实验设计缺陷。为了真正有效地评估针刺治疗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并为临床实践提供高质量证据,未来的研究需要在实验设计和方法学上更加严谨。作为一种非药物干预,针刺治疗师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选择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这使得操作者盲法难以实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假针刺或安慰针刺来实现对参与者的设盲,以减少偏倚的发生。此外,对结局评估者设盲也是可行且必要的。
结论
本系统综述提示,在康复训练中增加针刺治疗可能对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运动功能、减轻疼痛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所纳入研究存在方法学局限性,该证据等级被评为"低",研究结果应谨慎看待。未来的临床研究应采用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同时,非常需要开展包含长期随访和疗效评估以及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
中西合璧述评
该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首次全面评估了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其核心结论是,联合疗法在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减轻疼痛及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可能优于单纯康复治疗,且安全性良好。文章亮点在于纳入了47项临床试验,并进行了细致的亚组与敏感性分析,使结论较为稳健。然而,本研究的关键局限性在于所纳入原始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存在随机化不明确、未实施盲法等缺陷,导致证据整体确定性被评定为“低”等级。同时,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且所有证据均来自中国,限制了结论的普适性。因此,该研究结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初步参考,提示联合疗法是一种有前景的选项,但应用时须保持谨慎。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为未来研究指明了方向:亟需开展设计严谨、多中心、包含长期随访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以提供更可靠的证据,最终明确针刺在此领域的确切地位。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