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以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日间嗜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呼吸疾病。其中,重度 OSA 定义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30 次 / 小时,此类患者在围手术期面临更高的不良事件风险,需通过系统评估与精准预案降低风险。
近日,2025年第四届中国肥胖大会(COC)在北京隆重召开。梅斯医学现场直击盛会,有幸邀请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王兵教授,就重度OSA患者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策略进行深入解读,共同探讨临床应对预案的优化路径。
梅斯医学:重度OSA患者在围手术期(包括术前、术中、术后)面临的独特风险有哪些?
王兵教授:重度OSA患者围手术期风险显著增高,不仅涉及常规手术并发症,更因疾病本身带来独特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挑战。术前,患者常因肥胖、颈短粗等解剖异常导致气道管理困难,增加插管难度和术中气道塌陷风险;长期低氧血症易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提升术前猝死可能性;同时,部分患者及医务人员对OSA危害认识不足,认为其仅为“睡觉打呼噜”,可能忽视合并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等高危情况,进一步加剧围术期呼吸衰竭、再插管甚至死亡的风险。因此,术前充分评估与识别高危因素至关重要。
术中及术后阶段,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仍面临显著且独特的风险。术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患者对麻醉药物敏感性增高,麻醉诱导期易发生呼吸抑制,若未能及时建立气道保护,可迅速导致严重缺氧;其次,肥胖相关的解剖特点常造成气管插管困难,对麻醉操作技术要求更高;第三,合并肥胖低通气综合征者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易出现血压剧烈波动和心律失常,增加手术风险。此外,某些手术操作(如腹腔镜气腹)会进一步压缩胸腔、加重气道塌陷风险,使通气管理更为复杂。
术后风险并未终结,术前存在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心血管异常可能持续存在,拔管后易发生上气道塌陷,导致再插管率升高,因此麻醉医师需极为谨慎地评估拔管时机。同时,术后常规使用的镇痛药物(尤其是长效阿片类)可能抑制呼吸中枢,诱发或加重呼吸衰竭。加之长期缺氧状态难以短期纠正,患者术后仍面临较高的心律失常、顽固性高血压及呼吸衰竭发生风险,需加强监测与多学科管理以保障安全。
梅斯医学:重新评估重度OSA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后,哪些干预措施的调整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
王兵教授:若识别出重度OSA患者,需及时干预以降低围手术期风险,具体调整措施如下:
第一,尽早使用呼吸机治疗。呼吸机是重度OSA患者的核心干预手段,目前常用的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规范使用1-2周后,可有效改善患者氧供、全身状况(如减轻水肿、缓解局部缺氧),为手术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第二,完善围手术期术前检查与评估。需待患者氧供显著改善(如血气分析、血氧监测指标达标)后再安排手术,避免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手术。
第三,优化术中与术后气道管理预案。麻醉医师对OSA患者的困难气道会提前做好预案;术后若拔管后出现气道塌陷,需及时启动再次插管或气管切开预案,保障术后安全。
第四,延续术后呼吸机治疗。若患者OSA改善不确切,可能需转入重症监护室,期间需规范使用呼吸机;即使回到普通病房,也需继续使用CPAP或BiPAP呼吸机,维持治疗效果。
第五,加强出院后长期管理。建议患者配备家用睡眠呼吸机及监测设备,在住院改善基础上,通过居家持续治疗,进一步降低因缺氧、心律失常带来的围手术期残留风险,保障手术整体安全。
第六,谨慎选择镇痛镇静药物。麻醉医师会优先选用短效镇静镇痛药物(代谢快、对呼吸抑制弱);病房需避免使用长效阿片类药物,防止诱发呼吸抑制(对OSA患者风险极高)。
梅斯医学:随着远程监测技术的发展,其在重度OSA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实时预警中能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将这类技术有效整合到传统的预案体系中?
王兵教授:临床常说:“无法识别风险,便无法有效规避风险。”对于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而言,其围术期存在诸多潜在并发症风险。远程监测技术通过“精准监测—及时干预”的闭环管理,为风险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患者入院前阶段,借助可穿戴设备或便携式睡眠监测工具,可实现对生命体征(如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的连续远程监测。通过数据分析,早期识别重度OSA及相关异常,如夜间低氧血症、心律失常等。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重度OSA,可指导患者提前启动无创通气治疗(如CPAP或BiPAP),改善慢性缺氧状态,稳定心肺功能,优化全身状况。通过术前干预窗口的前移,使患者以更佳生理状态进入围术期,从源头上降低手术风险。
术后阶段,远程监测系统可持续追踪患者在病房或居家环境中的生命体征变化。当出现血氧下降、呼吸抑制、心率失常或血压剧烈波动等预警信号时,系统可即时向医护人员发出警报,实现早期识别与快速干预。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对术后并发症(如急性呼吸衰竭、心律失常、再插管风险等)的应对能力,缩短响应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
当然,目前远程监测技术的整合仍需解决三大问题:一是设备费用较高,部分患者难以承担;二是患者对可穿戴设备的适应性不足,可能影响监测依从性;三是设备数据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对接存在障碍,难以实现“监测-评估-干预”的闭环。
未来需开发更便携、低成本、智能化的监测设备,同时优化医院信息系统,实现远程监测数据与传统气道管理预案(如困难插管预案、术后再插管预案)、用药预案(如短效镇痛药物使用预案)的联动——例如,当远程监测发现患者血氧持续降低时,系统可自动触发“术后气道塌陷干预预案”,提醒医护人员及时评估是否需调整呼吸机参数或启动再插管流程,最终形成“远程监测预警+传统预案干预”的整合体系,进一步降低重度OSA患者的围手术期风险,优化治疗效果。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