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从“ADC”疗法到“核素打怪”,盛锡楠教授谈新型疗法如何重塑泌尿系统肿瘤治疗格局

来源 2025-08-16 12:14:41 医疗资讯

编者按:泌尿系统肿瘤曾被贴上“慢癌”标签,如今却在免疫、靶向、核素等多线火力加持下,跑出“长生存+优生活”的双赢曲线。然而在疗效不断刷新的同时,面对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临床诊疗仍面临诸多挑战。【医悦汇】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做客对话大咖,从泌尿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与治疗实践的整体进展、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应用,到针对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患者的诊疗策略,以及核素治疗及放射配体疗法的最新进展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医悦汇:您如何评价泌尿系统肿瘤临床研究与治疗实践的整体进展?未来还有哪些方向是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和深入探索?

盛锡楠教授:泌尿系统肿瘤与其他肿瘤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之处。通常,我们将肾癌、尿路上皮癌和前列腺癌统称为泌尿系统肿瘤。在我国,泌尿系统肿瘤在所有实体瘤中占比约为10%,但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出一些变化趋势,尤其是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正在快速上升。相比之下,欧美国家泌尿系统肿瘤在实体瘤中的占比已接近20%,与肺癌的发病率相当。

从预后情况来看,泌尿系统肿瘤整体预后相对较好。例如,晚期肾癌和晚期前列腺癌的中位生存时间均已超过5年,部分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可达7~8年。此外,随着外科诊疗技术的进步,早期肾癌和前列腺癌的治愈率已显著提高。尽管膀胱癌可能反复发作,但其在我国的5年生存率相对较高,是实体瘤中预后较好的瘤种之一。

泌尿系统肿瘤的治疗进展

近年来,泌尿系统肿瘤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从以手术为主逐渐转变为多学科综合治疗,内科药物治疗的发展尤为迅速。与其他实体瘤相比,泌尿系统肿瘤在药物治疗领域的进展态势较为活跃。

泌尿系统肿瘤在实体瘤治疗手段的创新中亦起到了引领作用。例如,肾癌在免疫治疗和抗血管靶向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前列腺癌在内分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尿路上皮癌则在抗体偶联药物(ADC)及联合免疫治疗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实体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在早诊早治方面,泌尿系统肿瘤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肾癌为例,通过简单的B超检查,无症状肾癌的早期发现率大幅提高,瘤体直径从过去的5~6厘米甚至7~8厘米,提前至2~3厘米,极大地改善了肾癌的治疗预后。同时,前列腺癌探索前列腺肿瘤标记(PSA),能够早期发现肿瘤,进一步提升了泌尿系统肿瘤的早诊早治水平。

在泌尿系统肿瘤的综合诊疗方面,我国一直在稳步向前,无论是肾癌的靶向、免疫治疗,还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的ADC药物治疗,以及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国内都做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泌尿系统肿瘤的治疗离不开多学科的协作,以前列腺癌为例,其治疗涉及多个学科和多种治疗手段,包括化疗、放疗、手术、核素治疗、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等,几乎涵盖了抗肿瘤领域的所有治疗方式,也更能体现癌症晚期综合治疗的现状和理念。

医悦汇:面对泌尿系统肿瘤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患者人群,您认为现阶段临床诊疗中存在哪些不足?又该如何提升此类患者的生存获益及生活质量?

盛锡楠教授:泌尿系统肿瘤主要包括肾癌、膀胱癌和前列腺癌。其中,前列腺癌患者由于发病年龄偏高,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给治疗带来了额外的挑战。这些基础疾病本身就需要妥善管理,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泌尿系统肿瘤涉及多种前沿学科的治疗方法,如核素治疗、放射配体疗法、ADC药物治疗和靶向治疗等,新疗法带来了许多未曾了解的不良反应,需要与患者现有的并发症、已知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治疗疗效进行协调和整合。

在泌尿系统肿瘤领域,尤其是前列腺癌患者往往面临诸多基础疾病问题。例如,患者常存在血压管理难题,抗血管靶向药物会引发血压升高,需妥善管控;高龄患者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期间抗血管靶向药物及内分泌药物还会引起心血管系统改变。此外,众多高龄患者存在骨髓储备不足、血液系统异常等状况,内分泌治疗也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

随着肿瘤治疗疗效提升,患者生存期延长,生活质量的提升成为新课题。在泌尿系统三大瘤种中,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基础状态最差,他们普遍高龄、体能差,对化疗、免疫治疗的耐受性最低,并发症也最早出现。无论是化疗还是免疫治疗,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近年来,肿瘤心脏病学虽快速发展,但肿瘤科对其重视程度仍落后于综合医院,且与心脏、呼吸、神经、内分泌等支持科室的沟通明显不足。结果往往是:肿瘤科医生不得不“先行先试”处理基础疾病,却因专业局限而力不从心;而专科医师对新型抗肿瘤药所致的不良反应认识滞后,协同诊疗难以落地。

目前,各科室之间的沟通仍显不足。心脏科、神经科等专科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例如ADC药物的神经损害问题。这不仅局限于泌尿肿瘤,其他肿瘤也面临类似情况。新型治疗手段不断涌现,相应的综合专业科室应齐头并进,协同处理相关问题。否则,肿瘤治疗虽取得进展,但并发症和基础疾病未能有效跟进,反而可能耽误患者的整体治疗,影响生活质量。

由于泌尿系统肿瘤患者预后改善、生存期延长,以及患者自身疾病特点,多支持学科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多学科治疗模式中,支持学科的发展相对薄弱,未来需要各专科在肿瘤支持治疗方面提供更多的帮助。

医悦汇:能否分享一下核素治疗及放射配体疗法在前列腺癌领域的治疗进展及患者治疗现况?

盛锡楠教授:核素治疗在实体肿瘤治疗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与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放射配体疗法相比,其影响力仍稍显不足。传统的核素治疗多集中于骨转移患者的止痛治疗(如锶-89)以及分化型甲状腺癌的碘-131治疗,这些方法虽有其独特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放射配体疗法能够实现“分子影像诊断与核素治疗一体化”,在前列腺癌治疗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去势抵抗阶段(CRPC)前列腺癌的疗效。

这种“查打一体”的治疗理念,通过精准靶向实现治疗效果,不仅在前列腺癌治疗中取得了突破,还在其他肿瘤治疗领域不断探索和拓展。

核素治疗在我国整体上仍处于新兴阶段,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政策瓶颈。随着放射性核素药物的临床研究在国内逐步推广,我们面临的诸多障碍,如政策壁垒、患者接受程度以及医院学科配套建设等问题,有望逐渐得到改善。

未来,有望在部分大型医学中心或核医学中心,例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或高博医院等具备专门核医学治疗平台的机构,率先推动核素治疗的快速发展,将这种新型治疗手段更好地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Tags: 从“ADC”疗法到“核素打怪”,盛锡楠教授谈新型疗法如何重塑泌尿系统肿瘤治疗格局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