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维生素 D 护心效果大不同!这几类人补充后血压、血糖竟显著改善

来源 2025-08-15 12:11:21 医疗资讯

你是否听说过 “阳光维生素”—— 维生素 D?它因能通过晒太阳在皮肤中合成而得名,常被认为与骨骼健康息息相关。但你知道吗?这个看似普通的营养素,可能还藏着保护心血管的秘密。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成为全球 “健康杀手”,科学家们发现维生素 D 与血压、血糖、血脂等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有人吃维生素 D 补充剂效果显著,有人却收效甚微。究竟是什么在影响维生素 D 的 “护心效果”?一项覆盖 17656 人的大型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图片

心血管疾病(CVDs)是全球致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即便医学不断进步,它的威胁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维生素 D 作为近年来的 “健康明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它可以通过饮食、补充剂摄取,也能在阳光照射下由皮肤合成。大量观察性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 D 水平(通过血清 25 - 羟维生素 D,即 25 [OH] D 来衡量)越低,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就越高。但奇怪的是,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却五花八门:有的说维生素 D 能降低糖尿病风险,有的却说毫无效果。这种矛盾让研究者意识到,维生素 D 的 “护心效果” 可能并非 “一刀切”,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找到答案,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系统综述和 Meta 分析,对截至 2024 年 3 月发表的所有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了梳理。他们从 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Embase 三大数据库中筛选出 99 项符合标准的研究,涵盖了 17656 名年龄在 6 至 75 岁之间的参与者,既有来自欧美国家的 “西方人”,也有亚洲、非洲等地区的 “非西方人”。这些参与者的健康状况、基线维生素 D 水平、体重指数(BMI)、服用的维生素 D 剂量以及干预时长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为研究 “谁更适合补充维生素 D” 提供了绝佳的数据基础。

研究团队严格遵循科学流程:两名评审员独立筛选文献,第三名评审员负责复核,确保没有遗漏重要研究;提取关键信息时,不仅记录了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还详细统计了维生素 D 剂量、干预时间以及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变化;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他们用专业软件评估了研究偏倚风险,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人群中的效果差异。

经过严谨分析,研究得出了令人振奋的结论:总体而言,与安慰剂相比,维生素 D 补充剂(中位剂量为 3320 IU / 天)能显著改善多项心血管代谢指标 —— 收缩压平均降低 2.04 mmHg,舒张压降低 3.00 mmHg,总胆固醇降低 0.12 mmol/L,空腹血糖降低 0.1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A1C)降低 0.09%,空腹胰岛素降低 7.61 pmol/L。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效果在不同人群中差异明显,就像一把 “钥匙”,只对特定 “锁孔” 有效。

非西方人群是维生素 D 补充剂的 “头号受益者”。数据显示,非西方参与者的血糖参数(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改善幅度远超西方人群,而西方人群在部分指标上甚至未观察到显著效果。这可能与两类人群的基线维生素 D 水平有关:非西方人群的平均血清 25 [OH] D 水平更低(12.27±7.19 ng/mL),而西方人群相对较高(14.79±4.32 ng/mL)。就像干旱的土地更需要雨水,维生素 D 缺乏越严重的人群,补充后效果往往越明显。此外,维生素 D 受体基因的种族差异也可能影响效果 —— 不同 ethnic groups 的基因对维生素 D 的 “敏感度” 不同,这让非西方人群更易从补充剂中获益。

体内维生素 D “储备量” 是另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基线 25 [OH] D 水平低于 15.0 ng/mL 的人群,补充维生素 D 后血压、血脂、血糖的改善效果都更显著;而那些基线水平较高的人,效果则大打折扣。这提示我们,补充维生素 D 并非 “越多越好”,而是要先评估自身水平。就像给气球打气,扁气球(维生素 D 缺乏者)打气后变化明显,而已经饱满的气球(维生素 D 充足者)再打气,效果自然有限。

体重也在悄悄影响维生素 D 的效果。BMI 低于 30 kg/m²(非肥胖)的人群,补充维生素 D 后收缩压和血糖指标改善显著;而 BMI≥30 kg/m²(肥胖)的人群,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背后的科学原理很有趣:肥胖会抑制维生素 D 的 “活化” 过程 —— 体内的脂肪会 “困住” 维生素 D,让它难以转化为具有活性的形式,无法发挥作用。同时,肥胖人群的身体对胰岛素更不敏感,而维生素 D 原本能帮助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在肥胖状态下,这种作用被大大削弱。

年龄是不可忽视的 “修饰因子”。50 岁及以上人群补充维生素 D 后,在血压、总胆固醇、血糖等指标上的改善都比年轻人更明显。这可能与衰老导致的维生素 D 代谢变化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合成维生素 D 的能力下降,肾脏活化维生素 D 的效率降低,导致体内维生素 D 水平更容易不足。而且,老年人心血管系统更脆弱,维生素 D 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能更显著地降低心血管风险。

干预时长和剂量也有讲究。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 D 至少 3 个月,才能显著改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而剂量≥3320 IU / 天的人群,在收缩压、LDL-C 和糖化血红蛋白上的改善更突出。这说明维生素 D 的 “护心效果” 需要时间积累,且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剂量能增强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成人维生素 D 的每日上限推荐为 4000 IU,更高剂量的安全性还需更多研究验证。

这项研究为我们打开了 “个性化补充维生素 D” 的大门。对于非西方人群、维生素 D 缺乏者(25 [OH] D<15 ng/mL)、非肥胖者、中老年人,补充维生素 D 更有可能带来心血管益处,且建议选择较高剂量(如≥3320 IU / 天)并坚持至少 3 个月。而对于维生素 D 充足者、肥胖人群或西方人群,则不必盲目跟风,以免浪费金钱或带来潜在风险。

当然,补充维生素 D 不能替代健康的生活方式。晒太阳仍是获取维生素 D 最自然的方式,每天 10-15 分钟的阳光照射(暴露面部和手臂)就能满足部分需求;饮食中也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牛奶等。若需服用补充剂,最好先检测血清 25 [OH] D 水平,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方案。

从 “阳光维生素” 到 “心血管守护者”,维生素 D 的故事告诉我们:健康没有 “万能药”,只有 “对症施治”。这项覆盖万人的研究让我们明白,科学补充营养素需要考虑种族、年龄、体重、基线水平等多重因素。未来,随着精准营养理念的发展,或许每个人都能拥有专属的 “维生素 D 补充方案”,让阳光的馈赠真正守护我们的心脏健康。

参考文献:

Modifiers of the Effects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ngineering, Volume 42, 2024, Pages 99-107, ISSN 2095-8099. 

Tags: 维生素 D 护心效果大不同!这几类人补充后血压、血糖竟显著改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