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JAMA:突破时间窗!浙大二院楼敏教授团队证实,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4.5至24小时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来源 2025-08-11 12:14:05 医疗资讯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全球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静脉溶栓(IVT)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标准治疗时间窗为症状发作后4.5小时内。然而,大多数卒中患者在4.5小时后才就医,因此延长治疗时间窗对于提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灌注成像技术的发展,通过识别可挽救脑组织,IVT的时间窗已从4.5小时延长至9小时。然而,进一步延长至24小时的可行性仍需更多研究支持。本研究旨在探讨在4.5至24小时内使用静脉注射阿替普酶(Alteplase)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对于那些未计划接受血管内取栓(EVT)的患者。

 

研究目的

8月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楼敏教授团队在医学顶刊JAMA发表了一项最新临床试验,旨在评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后4.5至24小时内,对于存在可挽救脑组织的患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

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终点盲法的临床试验,共纳入372名患者,来自中国26家卒中中心。研究对象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通过灌注成像确认存在可挽救脑组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0.9 mg/kg,最大剂量90 mg),另一组接受标准医疗治疗。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为90天时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安全性终点包括36小时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和90天内全因死亡率。

研究方法

患者选择:纳入标准包括年龄≥18岁,卒中发作至就诊时间在4.5至24小时之间,NIHSS评分4-26分,以及灌注成像显示存在可挽救脑组织。排除标准包括计划接受EVT的患者以及存在阿替普酶禁忌症的患者。

随机化与分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阿替普酶组或标准治疗组,随机化采用最小化算法,根据年龄、卒中发作至随机化时间以及NIHSS评分进行分层。

干预措施:阿替普酶组患者接受0.9 mg/kg的阿替普酶静脉注射,最大剂量为90 mg。标准治疗组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和其他支持性治疗。

结局评估:主要结局为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的患者比例。次要结局包括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和0-3的患者比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的序贯分布以及24小时和7天内的重大神经功能改善。

研究结果

主要结局:阿替普酶组有75名患者(40.3%)在90天时达到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而标准治疗组为49名患者(26.3%)。调整后的风险比为1.52(95% CI, 1.14-2.02; P = 0.004),表明阿替普酶组的功能独立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

 

图:90天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的分布

 

次要结局:阿替普酶组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序贯分布优于标准治疗组(共同比值比1.51, 95% CI, 1.04-2.18; P = 0.03)。此外,阿替普酶组在24小时和7天内的重大神经功能改善比例也高于标准治疗组。

安全性结局:阿替普酶组36小时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3.8%,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的0.5%(调整后的风险比7.34, 95% CI, 1.54-34.84; P = 0.01)。然而,两组的90天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10.8% vs. 10.8%)。

研究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作后4.5至24小时内,对于存在可挽救脑组织且未计划接受EVT的患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能够显著提高功能独立率,尽管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有所增加,但并未增加死亡率。这一发现为延长IVT治疗时间窗提供了重要依据,特别是在EVT不可用或延迟的情况下,阿替普酶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

原始出处

Zhou Y, He Y, Campbell BCV, et al. Altepla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at 4.5 to 24 Hours: The HOP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7, 2025. doi:10.1001/jama.2025.12063

Tags: JAMA:突破时间窗!浙大二院楼敏教授团队证实,阿替普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4.5至24小时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