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述评:加强术后并发症研究,重视麻醉的干预作用,改善外科患者临床结局

来源 2025-07-31 12:18:34 医疗资讯

【述评】

全球每年手术量高达3.1亿例。其中,中国约6 600万例/年、美国约5 000万例/年、欧洲约2 000万例/年。高达15%的外科患者会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5%~15%的外科患者术后30 d内再入院。全球外科患者术后早期病死率为1%~4%,即全球每年约800万外科患者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4%。换言之,由术后并发症导致的死亡与心血管疾病、卒中、癌症和创伤等主要死亡原因相当。某种程度上,术后并发症可被视为一种“隐性流行病”。

麻醉是手术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保障患者术中生命安全和术后远期转归的关键因素。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人口结构的变化、患者医疗及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高龄、疑难、复杂、危重手术的比例日渐增加,这也对麻醉科医师的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手术治疗等各类应激可使交感神经系统激活,血流动力学受损,诱发过度炎症、凝血和免疫功能障碍等,导致器官损伤及并发症的发生,极大影响外科患者的远期转归。如何更有效地避免或防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何构建更系统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危急事件、不良事件的应对策略?如何提升麻醉科医师应对各类围手术期并发症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这都是摆在麻醉学面前的现实问题。

围手术期麻醉管理体系的精细化调控已成为改善患者术后转归的关键举措。循证医学有力证实,优化麻醉干预策略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加速器官功能恢复、提升患者远期生存质量效果显著。现代麻醉的安全内涵已突破单纯降低病死率的局限,拓展至围手术期全流程医疗质量优化。麻醉科医师通过全面融入围手术期医学实践,深度整合术前风险评估、优化器官功能储备、精准化麻醉管理及术后加速康复等关键环节,可显著提升患者围手术期安全阈值。积极实践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不仅有效促进患者术后认知功能、躯体功能及心理健康状态的优化,更有助于减少重大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是当前围手术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然而,各类术后并发症的定义不统一、不明晰,甚至缺乏统一标准,是影响相关研究顺利进行并延滞相关结果外延应用的重要原因。为加强围手术期相关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欧洲麻醉学会与欧洲重症监护医学会组成的欧洲围手术期临床结局定义联合工作组,于2015年首次制定了22类不良事件的定义,并逐一进行严重程度分级。22类不良事件包括:急性肾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吻合口破裂、心律失常、心搏骤停、心源性肺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谵妄、胃肠道出血、感染(来源不确定)、实验室确诊的血流感染、心肌梗死、非心脏手术后心肌损伤、肺炎、麻痹性肠梗阻、术后出血、肺栓塞、卒中、手术部位浅表感染、手术部位深部感染、手术部位器官感染与尿路感染;此外,还制定了4种复合结局指标以评估患者术后结局(包括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术后肺部并发症、术后病残率及恢复质量)。

2018年,国际麻醉学界40余位专家组成的围手术期医学标准化终点倡议小组相继发布了患者舒适度、肺部并发症、术后肿瘤学结局、感染与脓毒症、肾脏结局、临床指标、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心血管结局的定义及临床评价标准。2022年初,围手术期医学标准化终点倡议小组进一步迭代上述结果,发布了围手术期和麻醉监护的核心结果测量的共识,确定了指导未来围手术期临床研究的结局指标,包括病死率/存活率(术后病死率/远期存活率)、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术后并发症/不良事件、并发症/不良事件造成的永久性伤害)、资源使用(住院时间、30 d非计划再入院)、短期恢复(出院目的地、依赖程度或两者兼有)及远期恢复(与健康相关的整体生活质量)。

近三年来,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证据。与安慰剂或常规治疗相比,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恢复质量,并降低慢性疼痛的发生风险,但其可能增加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风险。有确凿证据表明,硬膜外镇痛对开胸/开腹大手术患者的术后舒适度有益,也有助于预防肺部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及环氧化酶‑2抑制剂是实现术中阿片类药物减量最具应用潜力的用药方案,相较而言,对乙酰氨基酚、氯胺酮和加巴喷丁类药物在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方面的有效性证据稍显薄弱。

围手术期并发症类型众多,但约50%的并发症是可预防的。多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术前状态、疾病严重程度、外科操作、麻醉管理、恢复质量相关。因此,利用或采纳上述规范的围手术期患者结局指标,积极开展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量的队列研究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尤其针对特定外科手术、人群及危险因素的研究,以全面地揭示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制定精准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势必带来巨大的公共健康益处。

中国作为一个病例资源丰富的国家,应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积极构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围手术期研究数据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更准确地确定术后并发症的核心机制和风险因素,并积极推动基于生物标志物的个性化围手术期管理和风险预测研究。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预测、识别和防治将有望显著提升临床决策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再者,不同地区、医院对术后并发症的评估、上报和讨论等质控分析的标准和规范也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麻醉学领域各类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宣传推广、落地应用同样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改进,以确保最新的研究成果能迅速转化为临床实践,惠及广大患者。最后,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不仅是麻醉科医师的责任,更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系统工程。各相关学科应以患者为中心,紧密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全面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术后远期结局。

总之,麻醉科医师作为舒适化医疗的倡导者、围手术期医学的引领者,应努力以改善患者为中心的术后远期结局为目标,改善患者围手术期体验,并应具备超前视野及前瞻性思维,努力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为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做出贡献。通过建立基于循证医学的个体化麻醉方案,使麻醉学科定位从术中安全保障拓展为贯穿围手术期全链条的医疗质量控制系统。这不仅标志着麻醉安全理念的迭代更新,更是麻醉学科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独特作用与卓越价值的有力彰显,有望持续推动围手术期管理迈向更高的精细化、精准化与协同化水准。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5,46(07):675-677 .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50221‑01293

Tags: 述评:加强术后并发症研究,重视麻醉的干预作用,改善外科患者临床结局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