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研究亮点
- 研究首次验证了以脑皮层峰值α频率(PAF)和大脑皮层运动兴奋性(CME)为基础的神经生物标志物组合,能准确预测个体对慢性疼痛的敏感程度。
 - 在150名健康成人中,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出完美的判别能力(AUC=1.00),在独立测试集上也达到了优异的预测效果(AUC=0.88),显示出极高的临床潜力。
 - 该 biomarker 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可靠性,为未来个性化疼痛管理提供有力的生物学依据。
 
慢性疼痛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健康难题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尽管如此,临床上对于疼痛敏感差异的个体化评估一直存在挑战。传统的诊断手段依赖主观疼痛描述,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标志物来帮助识别高风险个体。近年来,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研究识别出一些潜在的疼痛生物标志物,但缺乏经过严格验证的、具有临床转化潜力的指标。
发表在JAMA Neurology期刊上一项研究,旨在验证一种基于脑皮层电生理信号的生物标志物,包括脑电的峰值α频率(PAF)和经颅磁刺激(TMS)评估的大脑皮层运动兴奋性(CME),能否准确预测个体的疼痛敏感性,为慢性疼痛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新的科学工具。
本研究涉及一个单中心的前瞻性队列设计,共招募了150名健康成人,年龄在18至44岁,排除有慢性疼痛、神经精神疾病史的个体。采用模型模拟临时颚关节痛,分别在第0、2、5天测量脑电的PAF和经颅磁刺激的CME指标,连续30天收集疼痛日记。通过神经电生理和影像技术,获得个体的神经活动指标,然后利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如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建立疼痛敏感性预测模型。模型的性能由训练集和独立测试集的AUC值代表,验证了该生物标志物组合在痛感预测中的有效性和稳健性。
详细研究结果
样本特征
最终入组的150名参与者中,有66位女性,84位男性,平均年龄为25.1岁(标准差6.2)。通过成长混合模型(GMM)分析,将参与者分为高敏感和低敏感两类。
主要模型性能
在训练集上,逻辑回归模型表现出最佳性能,AUC达到1.00,意味着模型能完美分辨出高低疼痛敏感者(假设阈值调整后)。在独立的测试集中,该模型的AUC降至0.88(95%置信区间:0.78-0.99),表现依然极佳。

图 模型性能曲线和重要参数指标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