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论著】
本研究旨在了解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内患者口渴现状,分析危险因素,构建可视化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为PACU内发生口渴的早期风险评估、精准预防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入PACU苏醒的366例患者,按照2∶1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建模组(244例)和验证组(122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心功能分级)、麻醉手术情况[禁食禁饮时长(NPO时长)、留置气管导管时长(置管时长)、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分级、术中补液量、输血量、出血量、尿量、体液平衡、舒芬太尼用量]、使用麻醉药(抗胆碱能药、麻黄碱、肌松拮抗药)情况。采用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进行口渴评分,建模组根据评分结果分为口渴组(183例)和非口渴组(61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利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预测风险模型,Hosmer‑Lemeshow(H‑L)检测判断模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预测发生口渴的价值,将验证组临床数据代入模型中,判断本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
2 结果
2.1 建模组一般资料
建模组244例患者中,男116例(47.54%)、女128例(52.46%),年龄为52(41,61)岁;手术类别为甲状腺乳腺手术48例(19.67%)、骨创伤手术24例(9.84%)、肝胆胰脾手术28例(11.48%)、妇科手术26例(10.66%)、脑外科手术12例(4.92%)、脊柱手术56例(22.95%)、胃肠手术47例(19.26%)、整形外科手术3例(1.22%);非口渴61例(25.0%)、口渴183例(75.0%),口渴评分(5.1±2.8)分,其中主动汇报口渴患者较少,仅为16例(6.56%),主动汇报口渴患者口渴评分较高(P<0.05),主动汇报口渴患者年龄较小,但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建模组术后口渴单因素分析
与非口渴患者比较,口渴患者年龄较小(P<0.05),高血压病比例较高(P<0.05),NPO时长和置管时长较长(均P<0.05),使用抗胆碱能药比例较高(P<0.05)。非口渴和口渴患者男性比例、体重指数、糖尿病和心脏病比例、吸烟和饮酒比例、心功能分级、ASA分级、手术分级、舒芬太尼用量、使用麻黄碱和肌松拮抗药比例、术中补液量、输血量、出血量、尿量、体液平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建模组术后口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患者是否口渴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经共线性诊断,各因子TOL均>0.1,VIF分别为1.153、1.148、1.175、1.176、1.026,表明纳入的危险因素间不存在共线性。为方便临床医护人员使用模型及统计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连续变量转变为分类变量,通过ROC曲线的约登指数确定最佳截断值(表3)。结果显示,高血压病、NPO时长、置管时长、使用抗胆碱能药是PACU患者术后口渴的危险因素,年龄是口渴的保护因素(表4)。
2.4 建模组术后口渴风险的预测模型及列线图
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方程式:Logit(P)=−0.804−1.367×年龄+1.233×高血压病+1.467×NPO时长+1.668×置管时长+0.838×使用抗胆碱能药。研究采用列线图对最终构建的模型回归方程可视化,每项危险因素以带有刻度的线段进行分数的赋值,通过各个评分相加得到一个总得分,以此判断该结局事件发生的风险概率。见图1。
2.5 术后口渴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估与验证
H‑L检验结果P=0.592,模型拟合观察数据良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95%置信区间(CI)0.770~0.880],取约登指数最大(0.727)时的临界值作为最佳临界值,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810,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口渴预测模型诊断价值较高(图2)。
预测模型经Bootstrap重复抽样1 000次对列线图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绘制校准曲线图,图中原始曲线和校准曲线均在45°斜对角附近,显示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良好(图3)。
由DCA可知,模型曲线在0~1的阈值区间内都比极端曲线高,提示随着阈概率变化,按照模型预测值进行干预的情况下净获益值高,安全性能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性(图4)。选取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ACU苏醒的122例患者进行模型验证。将验证组临床数据代入模型,模型判断发生口渴97例,实际92例,预测成功84例,敏感度为0.913;模型判断未发生口渴25例,实际30例,预测成功17例,特异度为0.567。因此,模型总的外部评价准确率为(84+17)/122≈82.79%。验证组ROC的AUC值为0.820(95%CI 0.720~0.910),本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本研究中口渴发生率高达75.0%,口渴组中仅有16人(6.56%)主动汇报口渴。术后早期需要禁食禁饮的观念导致患者口渴难忍才会主动汇报。主动汇报口渴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未主动汇报患者,且口渴评分较高,原因是年轻患者代谢快、意识恢复快,身体症状反应更敏感也更愿主动表达感受。总体主动汇报率依然很低,因此在术前麻醉随访时可告知患者,有口渴等不适体验时可主动表达。而作为PACU的医护人员在完成临床工作时应该积极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口渴等不良感受,以提高PACU内就医体验,一定程度增进医患关系。
本研究发现,高血压病史、NPO时长、置管时长、使用抗胆碱能药是影响PACU患者术后口渴的危险因素,年龄是患者口渴的保护因素。合并高血压病患者术后在PACU内易发生口渴,本研究结果与雷燕妮等一致。研究报道服用降压药与口干症、唾液分泌不足和唾液流量减少之间可能存在关系。此外高血压病患者的口腔唾液pH值下降,唾液黏度增强,导致唾液性质与量发生变化,增加口渴症状,进而影响患者的口腔健康。本研究结果显示NPO时长≥747.5 min患者发生口渴是<747.5 min患者的4.337倍,与国内外报道大体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置管时长≥117.5 min患者口渴的发生率是<117.5 min患者的5.301倍。Nascimento等发现,全麻气管插管的使用与口渴存在显著相关,使患者口渴发生率增加4.03倍,其观点与本研究类似。这与全麻气管插管患者长时间保持张口呼吸,加速了口腔唾液的蒸发有关;又与麻醉中长时间吸入干燥的气体,缺乏气道加温加湿有关。PACU医护人员应该动态评估患者的意识、肌力、自主呼吸恢复等情况,精准把握拔管指征,苏醒期尽早脱机拔管,避免患者长时间依赖呼吸机或者过度镇静增加张口呼吸的时间,以降低患者口渴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本研究还证明了抗胆碱能药物可防止迷走神经刺激,用于麻醉前给药以抑制唾液和气道腺体的分泌,为麻醉气管插管提供良好的插管视野。插管前使用抗胆碱能药,患者口渴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使用的患者,其结果与Lee等观点一致。胆碱能副交感神经诱发唾液分泌,通过唾液腺泡细胞上的毒蕈碱M3受体发出信号,导致液体和唾液蛋白的分泌。本研究使用的抗胆碱能药是新型选择性抗胆碱能药物,作用于M3受体而抑制唾液分泌的同时,诱发患者术后口渴。术前使用抗胆碱能药物会增加口渴的发生,而持续的中重度口渴会诱发谵妄。尤其老年患者是谵妄的高危人群,术前应慎用抗胆碱能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发现,年龄≥59.5岁患者口渴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年龄<59.5岁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递质的丧失会减少大脑皮质口渴中枢的感觉神经冲动。由于老年人脑皮质功能衰退,其渗透压基线上升、口渴的感知阈提高,对口渴的敏感度减弱,当血浆渗透压和血容量发生变化时,导致口渴意识减弱。相对于老年人,<59.5岁患者各方面机能较好,在PACU气管拔管后评估患者意识清晰,呛咳、吞咽保护性反射恢复以及无恶心呕吐等不适时,在麻醉医师监管下可根据病情酌情少量饮水。
本研究结果显示,PACU患者术后口渴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AUC为0.820,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几乎重合,H‑L拟合优度P值为0.592,说明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良好的拟合度,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的口渴吻合较好。模型外部临床验证中准确率为82.79%,准确率较高。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可按照本研究构建的PACU患者术后口渴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评估并量化术后苏醒期患者口渴的风险概率,根据年龄、高血压病史、NPO时长、置管时长以及使用抗胆碱能药来推断术后苏醒期口渴的风险,并相应地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麻醉人员术前访视时,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等灵活制定禁饮禁食时间,以减少不必要的NPO时长。还可以与外科医师共同制定个体化补液计划并平衡内环境,避免低血容量性口渴的发生。针对合并高血压病患者可以嘱咐多用碱性漱口水漱口。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前,根据可视喉镜下视野情况,如视野良好可减少抗胆碱能药物的使用。手术中增加麻醉吸入气体的湿化,动态评估手术进程,控制好麻醉深度以便手术结束尽早拔除气管插管。麻醉医护人员有目的地降低苏醒期口渴的发生率,可以减少患者苏醒期出现焦虑、恐惧、谵妄等,保证患者围麻醉期的质量与安全,提升患者就医的舒适度。
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其次本研究由于手术室布局原因不包含胸心手术以及泌尿外科手术,可能对口渴的评分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结论。未来可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持续修正优化该预测模型。
综上所述,高血压病史、NPO时长、置管时长、使用抗胆碱能药是影响PACU患者术后口渴的危险因素,年龄是患者口渴的保护因素。本研究基于列线图构建了PACU内术后患者口渴的风险预测模型,使模型可视化和图像化。该预测模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拟合度较好,预测效果较可靠,可为PACU内术后患者口渴的早期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5,46(03):266-272 .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40924‑01225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