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麻醉掩盖真相?新研究揭示清醒状态下自闭症小鼠脑网络的真实异常

来源 2025-04-23 12:10:39 医疗资讯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核心神经生物学特征之一是脑网络功能异常,而功能连接(FC)研究为理解ASD相关的大尺度网络改变提供了关键视角。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麻醉状态下的成年动物模型,忽视了发育阶段和脑状态对功能连接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宽场钙成像技术,对Shank3b杂合突变小鼠(Shank3b+/−)从发育后期(P45)至成年期(P90)进行了纵向分析,探究了清醒、浅麻醉和深麻醉三种脑状态下皮层功能连接的动态变化。研究发现,Shank3b+/−小鼠在清醒状态下表现出显著的桶状皮层(SSp-bfd)和视觉皮层(VISp)过度连接,且这种异常连接随年龄增长逐渐扩展至运动皮层(MOp-a)。值得注意的是,麻醉状态显著减弱了这种过度连接,深麻醉下甚至出现连接性降低的趋势。这一现象揭示了脑状态对ASD相关网络异常的调节作用,并提示麻醉可能掩盖清醒状态下的真实病理特征。

研究方法上,团队采用了创新的技术路线。通过视网膜静脉注射AAV-PHP.eB-GCaMP7f病毒载体,实现了兴奋性神经元钙信号的长期稳定表达,避免了传统转基因小鼠繁育的局限性。成像实验覆盖了三个关键发育阶段(P45、P60、P90),每个阶段均采集清醒和不同麻醉深度的数据。功能连接分析采用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的网络统计方法(NBS),并结合全局信号回归(GSR)验证结果的稳健性。此外,通过离体脑片膜片钳记录,发现SSp-bfd区第五层锥体神经元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s)振幅增大,为过度连接提供了细胞层面的机制解释。

图1:皮层介观钙成像实验设计、免疫组化分析和Shank3b+/−小鼠行为特征

研究结果揭示了三个核心发现。首先,在行为层面,幼年Shank3b+/−小鼠(P20)已表现出焦虑样行为和修饰行为异常,如旷场实验中中心区域停留时间减少(29±3秒 vs 对照组48±10秒)和单次修饰持续时间延长(15±1秒 vs 对照组9±1秒)。其次,功能连接分析显示,清醒状态下SSp-bfd区的过度连接在P45即出现(差异矩阵r值增加0.12-0.18),至P90时扩展为全背侧皮层的广泛超连接网络(连接差异节点数增加3.2倍)。最后,麻醉状态显著改变了网络异常的表现形式:浅麻醉下过度连接减弱约40%,深麻醉下则完全消失。电生理实验进一步发现,成年突变小鼠SSp-bfd区sEPSCs振幅增加11.88±0.38 pA(对照组10.32±0.42 pA),提示突触后兴奋性增强可能是网络过度连接的微观基础。

图2:青春期Shank3b+/−小鼠(P45)在清醒状态下桶状区和视觉皮层的超连接性

这些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首先,研究确立了Shank3b+/−小鼠作为模拟Phelan-McDermid综合征(PMS)的理想模型,其发育过程中网络异常的动态演变与人类ASD的退行性特征高度吻合。其次,结果强调了脑状态对ASD神经标志物检测的关键影响,为解释既往麻醉fMRI研究的矛盾结论提供了新视角。最后,研究鉴定的桶状皮层-运动皮层异常网络可作为非侵入性治疗的潜在靶点,为开发基于功能连接调控的干预策略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宽场成像无法区分皮层特定层的活动,且发育早期(P40前)的纵向数据采集仍具挑战性。未来研究可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和多模态数据整合,进一步揭示ASD网络异常的时空演化规律。

原始出处:

Montagni, E., Ambrosone, M., Martello, A. et al. Age-dependent cortical overconnectivity in Shank3 mice is reversed by anesthesia. Transl Psychiatry 15, 154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398-025-03377-5

Tags: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麻醉掩盖真相?新研究揭示清醒状态下自闭症小鼠脑网络的真实异常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