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3岁娃每天喝6升水、反复骨折!家长以为“缺钙”,真相竟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病!

来源 2025-03-28 12:14:03 医疗资讯

3岁的男孩豆豆(化名)从1岁起就成了“水桶娃”——每天狂喝6升水,尿布两小时就湿透,半夜哭闹要喝水,家人以为他“天生爱喝水”。可随后他接连骨折三次:翻身压到手臂骨折、学走路崴脚骨折,甚至拍后背哄睡都能拍断肋骨!X光片显示他的骨头像“被虫蛀空的朽木”,骨密度比80岁老人还低。

眼科医生用裂隙灯检查时,发现豆豆的角膜上布满“星尘”般的胱氨酸结晶,肾脏B超显示双肾弥漫性钙化,基因检测揪出罪魁祸首——CTNS基因突变,确诊为胱氨酸贮积症!一种因细胞“垃圾处理站”故障,胱氨酸结晶“填满”全身器官的罕见遗传病!

1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胱氨酸贮积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编码溶酶体膜上的胱氨酸转运蛋白(site-directed mutagenesis)的CTNS基因突变引起,当该基因发生突变时,溶酶体中的胱氨酸便无法被正常转运到细胞质,从而在全身各处的细胞溶酶体内异常蓄积导致发病。

2 临床表现及分型

胱氨酸贮积症分为婴儿型(肾病型)、迟发型(青少年型)和成人型(良性或眼型)。婴儿型为最常见且最严重,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恶化和终末期肾病。肾脏病理表现包括足细胞脱落、胱氨酸结晶等。

肾外器官也受累,眼部可见角膜结晶,导致视力丧失。营养不良和矿物质代谢紊乱可能导致骨病、肌肉萎缩和生长不良,身材矮小是慢性肾病患者的11倍。

内分泌问题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无精子症(男性)和青春期延迟(女性)。未经治疗者,20岁后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行走和吞咽困难、智力减退等。

3 诊断

胱氨酸贮积症的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未经治疗会导致全身脏器受累,预后极差。外周血白细胞中胱氨酸水平升高是确诊的金标准。裂隙灯检查可用于1岁以上儿童的角膜结晶诊断,而反射共焦显微技术(RCM)为年幼患者提供了快速、无痛的检测手段。

近年来,新的筛查和诊断方法不断涌现。智能手机结合镜面反射可用于初步筛查角膜胱氨酸晶体,适用于基层诊所。皮内反射共聚焦显微镜和谱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可以定量检测皮肤内胱氨酸结晶,并评估视网膜病变。角膜晶体评分可通过光密度测量直观了解角膜受累程度。

对于高危妊娠,CTNS基因的分子分析可用于产前筛查,出生后通过DNA检测(如全外显子组测序或下一代测序)进行新生儿筛查,是最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

4 治疗

胱氨酸贮积症的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治疗:包括高热量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内分泌系统受累可使用激素替代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可选择肾透析或肾移植。年轻男性可通过冷冻精子或睾丸精子提取手术保持生育机会。

胱氨酸消耗疗法:半胱胺是唯一靶向治疗药物,常用速释酒石酸半胱胺,但因不良反应和给药频繁影响患者依从性,缓释剂型改善了这一问题,但可能导致纤维化结肠病。角膜结晶患者可使用半胱胺滴眼液,如Cystadrops或缓释半胱胺微球滴眼剂。血浆半胱胺或胱氨酸含量的监测可减少中毒风险。

其他疗法:由于半胱胺对已出现的范可尼综合征、无精症和角膜结晶无效,研究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金雀异黄素和木犀草素可降低胱氨酸浓度并改善自噬。比卡鲁胺与半胱胺联合使用可纠正近端肾小管损伤。依维莫司等mTOC1通路抑制剂、IL-1受体拮抗剂等也在探索中。基因编辑技术和自体干/祖细胞移植在小鼠模型中已验证有效,可能为患者提供长效治疗。

饮食疗法:通过补充赖氨酸或精氨酸,抑制肾脏巨蛋白途径,已在小鼠模型中证实有效,提供了新的饮食治疗选择。

这些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正在不断验证,并为胱氨酸贮积症患者提供了多种潜在治疗途径。

参考资料:

[1]寇文韬,李燕.胱氨酸贮积症发病机制及诊疗新进展[J].疑难病杂志,2025,24(03):376-380.

[2]李晓侨,巩纯秀.胱氨酸贮积症诊疗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20,38(02):156-160.

[3] Kerem E.Elx-02:an investigational read-through ag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sense mutation-related genetic disease[J].ExpertOpiniononInvestigational Drugs,2020,29(12):1347-1354.D0l:10.1080/13543784.2020.1828862.

Tags: 3岁娃每天喝6升水、反复骨折!家长以为“缺钙”,真相竟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病!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