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大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前哨站”,其癌变风险不容忽视。据研究显示,大肠息肉的癌变率高达14.1%,且随着年龄增长,癌变风险显著增加。
01 大肠息肉:结直肠癌的“前哨”
大肠息肉是从肠壁向肠腔生长的黏膜隆起病变,虽然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但部分腺瘤性息肉有癌变风险。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项纳入4626例患者的研究表明,约75%的结直肠癌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因此,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是预防结直肠癌的关键。
02 如何识别高危息肉?
年龄:大肠息肉的癌变风险与年龄呈正相关。研究发现,45~59岁人群是大肠息肉的高发年龄段,而60岁以上患者的癌变风险更高。基层医生应重点关注这一年龄段的患者,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息肉特征:
大小:息肉越大,癌变风险越高。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尤其是超过2厘米的息肉,癌变率显著增加。
部位:直肠和乙状结肠是癌变风险最高的部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项研究显示,其癌变率分别为25.1%和13.3%。而全结肠息肉的癌变率最低,仅为4.4%。
形态: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项研究显示,山田分型Ⅲ型和Ⅳ型息肉的癌变风险较高,其中Ⅲ型息肉的癌变率高达三分之一(34.7%)。
表面情况:表面分叶的息肉癌变风险显著高于表面光滑的息肉。
数量:如果发现超过100颗息肉,这种情况被称为息肉病,需要特别警惕。
息肉病要注意几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可以进行遗传性诊断来排查: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由5q号染色体上的APC基因突变引起,100%会发展为结肠癌,未经治疗的患者多在35~40岁发展为癌症。
·MUTYH相关息肉病(MAP):由MUTYH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引起,未经治疗的患者到70岁时患结直肠癌的累积风险估计为80%。
·Peutz-Jeghers综合征:由19p染色体上STK11基因突变所致,全消化道,包括小肠也会出现息肉,会明显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癌症的风险。
·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由SMAD4、BMPR1A等基因突变引起,即在消化道发现多个幼年性息肉,极大增加了患结肠癌的风险。
病理类型:大肠息肉的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但管状绒毛状腺瘤的癌变风险更高,远高于管状腺瘤。
其他因素: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其息肉癌变风险也相对较高。
03 基层医生如何应对?
定期筛查:对于45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或个人史的高危人群,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大肠息肉最可靠的方法,能够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阻断癌变进程。
内镜下治疗:
活检钳钳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5 mm的小息肉,操作简便、创伤小。
氩离子凝固术:适用于微小和扁平状息肉,还可用于止血和灭活残余组织。
高频电凝切除术:适用于带蒂息肉和多发性息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直径小于2 cm的无蒂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息肉隆起后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直径大于2 cm的病变,能够实现较高的完整切除率。
术后随访:术后应根据息肉的病理类型、大小、数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对于高危息肉,如管状绒毛状腺瘤、直径超过1厘米的息肉等,建议术后3年复查结肠镜;对于低风险息肉,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至5~10年。
生活方式干预:建议患者戒烟、控制体重、减少红肉和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新鲜蔬果的摄入,并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这些健康生活方式能够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生风险。
健康教育:基层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普及大肠息肉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结肠镜检查的接受度,增强其防癌意识。
药物预防:
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可降低息肉复发风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常见误区
-
息肉病≠息肉多:息肉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息肉数量多且癌变风险极高,需要进行遗传性诊断。
-
息肉切除≠一劳永逸:息肉切除后仍需定期随访,防止复发。
-
结肠镜检查的重要性: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最可靠的筛查手段,能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阻断癌变。
04 其他部位的息肉也需警惕
胃息肉:小息肉,大隐患!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长出来的突起状组织,通常在做胃肠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时才会被发现。别看它小,可一旦是腺瘤性胃息肉,癌变的概率就很高!所以,一旦发现胃息肉,咱们得赶紧安排内镜摘取,千万不能拖。
关键提醒:
定期复查:息肉切除后,每年至少做一次胃镜检查,防止复发。
饮食调整:提醒患者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多吃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别暴饮暴食。
胆囊息肉:别小看这“小疙瘩”!
胆囊息肉有4种类型: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和腺瘤样息肉。前两种一般没啥大事,但后两种可就危险了,很容易发展成胆囊癌!尤其是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那可得赶紧手术切除。
关键提醒:
影像学检查:发现胆囊息肉后,一定要做核磁共振或CT,搞清楚息肉的性质。
重点监测:腺瘤样息肉和胆囊腺肌症,一旦发现,必须密切监测,必要时手术切除。
鼻息肉:别让小鼻子“变大”!
鼻息肉是因为鼻黏膜长期炎症反应引起的,好发于后鼻腔。如果鼻息肉体积过大,不仅会引起鼻外形改变,还可能癌变!一旦出现鼻子出血或鼻音加重,那可得赶紧手术切除。
关键提醒:
注意症状:提醒患者关注鼻部症状,尤其是出血和鼻音变化。
定期检查:即使症状不明显,也建议定期做鼻腔检查,早发现早处理。
参考资料:
王子明. 这4个部位的息肉要及时切除[J]. 健康时报, 2023.
孔娜. 大肠息肉不同病理及癌变的影响因素研究[D].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3.
- 上一篇: 湖北省人民医院离心泵公开招标公告
- 下一篇: 湖北省人民医院电子鼻咽喉镜系统公开招标公告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