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消化管组织学

来源 2024-11-30 14:00:24 医疗资讯

消化管的组成: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

图片

 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

除口腔和咽外,管壁自内向外分四层:

  • 黏膜

  • 黏膜下层

  • 肌层

  • 外膜

图片

(一)黏膜

  • 上皮:两端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余为单层柱状上皮。

  • 固有层:有丰富血管和淋巴管。胃肠富含腺体与淋巴组织。

  • 黏膜肌层:薄层平滑肌。

黏膜层是消化管各段结构差异最大,功能最重要的部分。

(二)黏膜下层

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小动脉、小静脉与淋巴管。在食管及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黏膜下神经丛:

由多极神经元与无髓神经纤维构成,位于黏膜下层,可调节黏膜肌的收缩和腺体分泌。

肌间神经丛 :

由多极神经元与无髓神经纤维构成,可调节肌层的运动(下图箭头所示)

图片

(三)肌层

肌组织的类型及分布:

  • 骨骼肌:食管上段与肛门处

  •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食管中下段、大小肠

  • 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

(四)外膜

  • 纤维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主要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段,与周围组织无明确界限。

  • 浆膜: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见于腹膜内位的胃、大部分小肠与大肠,其表面光滑,利于胃肠活动。

 食管(Esophagus)

食管壁分四层,腔面有纵行皱襞。

(一)黏膜

上皮:未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固有层:细密的结缔组织;

黏膜肌层:纵行平滑肌束。

(二)黏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含食管腺(可定位食管)和淋巴小结

(三)肌层:

分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上1/3段为骨骼肌,下1/3段为平滑肌,中1/3段则兼具两者。

食管两端的内环行肌稍厚,分别形成食管上、下括约肌。

(四)外膜:

纤维膜:薄层结缔组织(人工分离,均为环切)

图片

图片

图片

食管-胃贲门交界

 胃(stomach)

  • 胃空虚时腔面可见许多纵行皱襞,充盈时皱襞几乎消失;

  • 黏膜表面的浅沟将黏膜分成许多胃小区;

  • 黏膜表面有约350万个不规则形的小孔,称胃小凹;

  • 每个胃小凹底部与3~5条腺体通连。

胃壁四层结构: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

图片

图片

黏膜:表面形成胃小凹

1.上皮:由表面黏液细胞构成,单层柱状。

图片

图片

2. 固有层:含胃腺,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

(1)胃底腺:泌酸腺

组成:

  • 主细胞:柱状,核圆,位于基底部,胞质基部嗜碱性,顶部有酶原颗粒,染色浅;

  • 壁细胞:细胞大,胞质红,核圆形,染色深;

  • 颈黏液细胞:楔形,核扁平,位于基底;

  • 干细胞;

  • 内分泌细胞。

图片

图片

(2)贲门腺:黏液腺

(3)幽门腺:黏液腺

图片

幽门腺(胃窦部和贲门部固有层腺体),分支较多而弯曲的管状黏液腺

 小肠(small intestine)

小肠壁四层结构: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外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肠结构示意图

 大肠(large intestine)

可分为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1.黏膜:半月形皱壁、无绒毛

  • 上皮:吸收细胞、大量的杯状细胞、少量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 固有层:有大肠腺,分泌黏液,可见孤立淋巴小结。

2.黏膜下层;

3.肌层 :形成结肠袋(内环肌)和结肠带(外纵肌);

4.外膜:

  • 浆膜:分布于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升结肠与降结肠前壁;直肠上1/3段的大部、中1/3段的前壁;

  • 纤维膜:分布于升结肠与降结肠后壁;直肠上1/3段小部、中1/3段后壁、下1/3段全部;

  • 肠脂垂:外膜结缔组织局部脂肪细胞聚集构成

图片

阑尾

特点:管腔小而不规则,大肠腺短而少。固有层内有极丰富的淋巴组织,大量淋巴小结可连续成层,并突入黏膜下层,致使黏膜肌层不完整。肌层很薄,外覆浆膜。

图片

肛管

  • 在齿状线以上的肛管黏膜结构和直肠相似,仅在肛管上段出现了纵行皱襞(肛柱);

  • 在齿状线处,单层柱状上皮骤变为轻度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大肠腺和黏膜肌消失;

  • 白线以下为和皮肤相同的角化复层扁平上皮,含有很多黑色素;固有层中出现了环肛腺(大汗腺)和丰富的皮脂腺。肛管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中有密集的静脉丛,如静脉瘀血扩张则形成。肌层由两层平滑肌构成,其内环行肌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

  • 近肛门处,外纵行肌周围有骨骼肌形成的肛门外括约肌。

图片

肛管齿状线处仿真图

图片

直肠-肛门交界

Tags: 消化管组织学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