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耳石症易与这种致命疾病相混淆,鉴别应注意这两点

来源 2022-12-02 17:59:43 医疗资讯

眩晕是日常常见症状,也是临床医师每天都可能面对的普遍问题,准确的鉴别、合理的治疗是控制眩晕性疾病反复发作的核心环节。引发眩晕的疾病很多,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常将眩晕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其中周围性眩晕发病率较中枢性眩晕更高,而周围性眩晕中,又以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最多见。

认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一种相对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临床分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有不同的分类:

1.按病因可分为特发性BPPV(约占50%~97%)和继发性BPPV;

2.按受累半规管可分为后半规管BPPV(约占70%~90%)、外半规管BPPV(约占10%~30%)、前半规管BPPV(约占1%~2%)、多半规管BPPV(约占9.3%~12%)。

BPPV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典型发作是由于患者相对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如起床、躺下、床上翻身等)所诱发的,突然出现的短暂眩晕,此外还可包含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以及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及振动幻视等。

诊断标准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诊断标准为:

1. 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 min。

2.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理精神源性眩晕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中枢性位置性眩晕(CPPV)的鉴别诊断

临床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需要与Meniere病、偏头痛眩晕、颈性眩晕及体位性低血压等疾病相鉴别,但较少提及与中枢性位置性眩晕(CPPV)的鉴别。

中枢性位置性眩晕(CPPV)常由于小脑、脑干、第四脑室的疾病引起,以肿瘤多见,该病为中枢性疾病,若不及时识别与救治,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临床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中枢性位置性眩晕(CPPV)的鉴别诊断应注意以下两点:

鉴别要点

1.眩晕感觉的程度不同:BPPV和CPPV都是由体位变化引发眩晕,但BPPV患者眩晕感觉强烈,CPPV患者眩晕感觉相对较轻,甚至可能只有眼震而无明显眩晕现象。

2.前庭功能检查结果不同:BPPV患者在前庭功能检查中,常无明显的自发性眼震,凝视试验中未见明显眼震,扫视试验中无明显的“过冲”和“欠冲”现象,潜伏期正常。视动试验中,患者在视靶左向移动和右向移动时诱发出的眼震幅度基本对称,眼震方向与视靶的移动方向相反,温度试验的CP值、DP值和FI值在正常范围内。CPPV患者在上述前庭功能检查中,结果可能会出现异常现象。

注:CP值≤25%、DP值≤30%、FI值≥50%为正常。

总结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发病机制虽然尚未明确,但目前主流的有两种学说,分别是管结石假说和嵴帽结石假说,而管石症BPPV的眼震持续时间<1 min,但嵴石症BPPV的眼震持续时间会>1 min。

嵴石症BPPV容易与CPPV产生混淆。所以,不能仅就眼震持续时间是否>1 min来鉴别区分BPPV与CPPV,还需要结合眼震是否有潜伏期和疲劳性、眼震的强度和方向是否发生变化等因素综合考虑,以此鉴别BPPV和CPPV。

Tags: 耳石症易与这种致命疾病相混淆,鉴别应注意这两点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