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

来源 2023-09-01 20:00:59 医疗资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慢病之一,中国肺部健康研究(the China pulmonary health study,CPH)结果显示,我国20岁以上的成年慢阻肺患者总人数接近1亿。在临床诊疗实践中,慢阻肺仍存在早期诊断率低和治疗不足或不规范等问题,但至今,尚未见有慢阻肺中西医结合管理的专家共识。故邀请国内对慢阻肺诊治具有丰富经验的中、西医专家,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个人经验制订本共识,内容包括:慢阻肺的早期识别和诊断、疾病评估、稳定期慢阻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的评估和中西医干预措施、随访及管理。

01 专家共识的制订方法

本共识写作组围绕中国慢阻肺中西医结合管理应用的临床问题,基于慢阻肺的国内外权威指南,结合中国的临床实际,参考近年来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管理的临床经验,邀请多位慢阻肺专家组成慢阻肺中西医结合管理专家共识写作组,确定共识撰写体例、大纲,基于循证证据和专家临床经验,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审稿会确定修改内容,制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管理专家共识》,共识具体结构见图1。

图片

02 慢阻肺的早期识别和诊断

要点

  • 针对慢阻肺患病高风险人群,应尽早进行筛查及明确诊断。

  • 慢阻肺患者未接受维持治疗或接受初始治疗后仍有症状/症状改善不明显等,存在治疗依从性差、吸入技术不佳及合并症等因素,以及存在其他治疗不规范者均应列为管理人群。

  • 针对未来不良事件风险(急性加重、疾病进展、死亡和心血管发病及肺癌风险)较高的人群,应对急性加重发生率、肺功能下降率、胸部CT扫描、心血管疾病及肺癌发病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

2.1 识别慢阻肺患病高风险人群

凡有慢阻肺危险因素如年龄≥40岁、早产、出生低体质量、儿童时期反复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中重度吸烟、长期粉尘接触史,并存在以下临床症状: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临床医师均应考虑其罹患慢阻肺的可能,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项目见表1。

图片

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阻肺的必查项目: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吸入沙丁胺醇400 μg)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0.7,结合患者具备相应的危险因素、症状、体征,排除其他疾病(如支气管哮喘、心功能不全、支气管舒张、肺结核、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即可诊断为慢阻肺。

2.2 识别治疗不规范性和未来不良事件风险较高的慢阻肺人群

对于已确诊的慢阻肺患者,未接受维持治疗或接受初始治疗(≤2种长期维持药物)后仍有明显症状/症状改善不明显、肺功能下降速度较快等问题,排除治疗依从性差、吸入技术不佳及合并症等因素,以及存在其他不规范用药情况,则考虑为存在治疗不规范。

具备以下至少1项特征的慢阻肺患者,未来不良事件风险较高:既往频繁急性加重(每年中度急性加重≥2次,或因急性加重需入院治疗≥1次)、气流受限进行性恶化(FEV1下降≥40 mL/年)。

03 慢阻肺的疾病评估

要点

  • 慢阻肺患者需要采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在制订和调整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前均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全面评估患者病情有助于预测患者的未来不良事件风险并指导治疗。

  • 病情评估应包括:①气流受限程度和动态变化评估;②症状评估;③急性加重风险评估;④合并症评估等。慢阻肺综合评估示意图见图2。

图片

3.1 症状评估

通常使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估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困难,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进行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综合评估。治疗后按照不同病情分级随诊患者,稳定期患者至少每3个月接受1次CAT评估。(量表请点击查看)

Tag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管理专家共识(2023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