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在生长发育期,孩子的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地成熟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体重、体液含量、体表面积、器官功能等生理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服下的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也不尽相同。
所以,儿童安全用药问题很重要。切记,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一些成人可以正常使用的药物,因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就需要禁用或慎用。主要涉及以下10类药物。
抗菌药物
众所周知,抗菌药物是对抗病原性微生物所引发感染的利剑,但儿童若不合理使用,却可能引起严重后果。例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18岁以下的儿童是禁用的,因为该类药物可导致关节、软骨的发育障碍,进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氯霉素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灰婴综合征、肝功能衰竭等严重问题,新生儿与早产儿要禁用,儿童慎用。
四环素类药物,8岁以下小儿禁用。它可导致牙釉质发育不全,造成黄染并终生都可能不消退,甚至还可能抑制儿童的骨骼发育。
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等,由于存在肾毒性、耳毒性,6岁以下儿童应当禁用。这类药物可以引起听力下降,甚至导致不可逆性的耳聋和耳鸣,且与呋塞米等强效利尿剂合用会加大其肾毒性和耳毒性,与头孢唑啉合用时还可引起肾衰竭。
磺胺类药物,2个月以下的婴儿应当禁用,其可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导致游离胆红素增高,而新生儿的乙酰转移酶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从而增加了发生核黄疸的风险。
呋喃妥因、呋喃唑酮,一个月以内的新生儿应禁用,其可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等不良反应。
此外,硝基咪唑类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与奥硝唑等可引发癫痫及周围神经病变,12岁以下禁用注射液。
目前临床共识是,儿童能够安全使用的只有青霉素(但要注意皮试的问题)和头孢菌素,且以口服为主。
退烧药物
儿童发热是较为常见的症状,解热镇痛药也较为常用,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如泰诺林)与布洛芬(如美林)是最安全的药物,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然而,不合理的重复、超剂量使用这些“安全药物”,也可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我国一般建议不能超过2克/天)可引起肝毒性反应,严重时可致肝衰竭。
阿司匹林虽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解热镇痛药,且对人类的健康贡献非常大,但却是儿童的禁用药,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尼美舒利用于儿童退热时,已发生多起中枢神经系统及肝脏造成的损伤案例,因此12岁以下儿童禁用。
此外,2岁以下儿童禁用萘普生,14岁以下禁用双氯芬酸钠,15岁以下禁用美洛昔康,儿童禁用吡罗昔康。
驱虫药物
哌嗪类驱虫药存在潜在的神经肌肉毒性,1岁以下儿童禁用。阿苯达唑可致脑炎综合征、迟发性脑病,2岁以下儿童禁用。
抗过敏药
氯雷他定对于2岁以下儿童使用的安全性尚不明确,不推荐使用。酮替芬3岁以下儿童不宜服用。新生儿与早产儿应禁用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其可抑制中枢,甚至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亢进等。异丙嗪可致2岁以下儿童呼吸抑制甚至死亡,2岁以下儿童禁用。氮卓斯汀滴眼液不推荐4岁以下儿童使用,鼻喷剂不推荐5岁以下儿童使用。临床上儿童抗过敏以西替利嗪滴剂(仙特明)较为常用。
抑酸剂
西咪替丁可穿透血脑屏障,具有一定的神经毒性,16岁以下儿童不推荐使用。雷尼替丁偶有报道可致肝细胞性、胆汁郁积性或混合型肝炎,连续使用后对小儿的肝、肾、血液、内分泌系统有损伤,8岁以下儿童禁用。
止泻药
小儿腹泻是常见病症,止泻药也较为常用。止泻药中,复方地芬诺酯2岁以下儿童禁用,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极易导致小儿中毒,表现为皮肤潮红、发热、易激惹等症状。
洛哌丁胺2岁以下儿童禁用,可引起过敏性休克、麻痹性肠梗阻、意识障碍等不良反应。
胃动力药
1岁以下儿童应当慎用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其可能造成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猝死等严重不良反应。必须服用时,切记不能长时间、大剂量服用。
神经系统药物
此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儿童使用需慎重。奥氮平在18岁以下人群中未做过相关研究,不宜使用;利培酮15岁以下儿童禁用;丙米嗪6岁以下儿童禁用,6岁以上酌情减量使用;哌甲酯(利他林)有抑制生长发育的报道,6岁以下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
中药
中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有些对儿童也是一种用药隐患,如雷公藤,有免疫抑制作用,对性腺有明显抑制作用,儿童禁用。含有朱砂等毒性药材的化风丹,儿童也应禁用。具有激素样作用的鹿茸,可影响小儿的发育,儿童禁用。滋补类中药人参、蜂王浆等可能致儿童性早熟,必须慎重服用。
此外,儿童用中药,应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辨证用药。即使是非处方药,也要咨询医生的建议才能使用。
镇静催眠药
阿普唑仑(佳静安定)18岁以下慎用;利眠宁6岁以下儿童应减量使用;唑吡坦(思诺思)由于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资料,不应用于18岁以下的患者;佐匹克隆15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1】【2】
- 上一篇:睡6~9小时,心梗风险最低
- 下一篇: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