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J Allergy Clin Immunol:在免疫缺陷中使用人工智能的当前观点和挑战

来源 2025-07-30 10:14:50 医疗资讯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IEI)是一类涵盖600余种单基因遗传疾病的复杂免疫紊乱综合症,表现多样,包括感染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炎症、变态反应及肿瘤风险。患者因症状复杂且涉及多个专科,往往经历漫长的诊断延迟,平均诊断时延儿童约4~7年,成人甚至更长,增加了患者病死率及医疗负担。传统诊断依赖专家经验、靶向基因检测和免疫功能评估,时间成本高且受限于专业资源。

人工智能凭借其高效处理多源、大规模数据的能力,为基于临床和基因组数据的IEI早筛和诊断提供新方法。已有研究开发了使用诊断编码、药物使用信息构建风险评分系统(如SPIRIT工具),利用机器学习(ML)模型分析EHR和临床表型数据库筛出高风险患者。例如,PheNet算法成功提前识别出常见变异免疫缺陷(CVID)患者,准确率高并已通过多系统验证。此外,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被用于自动提取临床笔记中的病症特征,辅助数据补全及患者分类等多方面。

然而,IEI相关AI研究大多基于单中心数据或特定数据库,缺乏跨机构的数据整合,面临样本量不足和异质数据整合难题。除IEI外,其他罕见疾病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基于语义相似性的EHR深度分析,及集成外部知识的生成式AI模型(如RareDxGPT)也为IEI提供了借鉴价值。对继发性免疫缺陷(SID)的识别和区分则更具挑战,现有工具多数未包含SID因素,但临床表型重叠较大,未来需融合治疗史及动态免疫指标改善判别能力。

本文系统综述了人工智能在IEI诊断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由来自欧洲、西班牙和美国等多中心的权威专家团队完成,近期发表在权威免疫学杂志J Allergy Clin Immunol上。文章涵盖了AI在IEI患者筛查、电子健康记录(EHR)分析、基因组数据处理以及临床决策支持中的最新进展,同时深刻剖析了现实中AI技术推广应用的多维障碍,并探讨未来基于生成式模型等新兴技术的潜在发展方向,为临床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前沿参考。

研究成果

  1. AI在IEI早期筛查和患者识别中的应用
  • 采用支持向量机、逻辑回归、决策树等判别模型,从保险理赔、医院EHR系统提取诊断、药物等结构化数据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 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临床文本进行自然语言处理,实现未结构化数据转结构化表型信息辅助诊断。
  • 电子健康记录中结合自动提取的临床特征和传统“10条警示信号”等规则,实现对IEI患者的早期筛选(见表 I)。
  • ML算法在美国USIDNET注册数据中成功识别不同IEI亚型,证明了数据驱动的表型分类实用价值。

表 I. 机器学习在免疫缺陷症筛查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

  1. AI在基因组学检测与分析中的应用
  • AI提升了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准确性,包括短读长读测序错误修正、参考基因组拼接及个体组装。
  • 变异检测方面,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如DeepVariant等,将变异检测问题转化为图像识别任务,实现单核苷酸及小插入缺失的高精度识别。
  • 基因功能注释和变异致病性预测集成了多维数据,包括临床表型、进化保守性、蛋白质结构信息等,部分工具特别针对特定疾病或基因。
  • 多工具结合实现自动化变异分类,并有基于表型赋权改进候选变异筛选的能力。
  • 目前的流程已可媲美人工分析且大幅缩短诊断时间,但IEI复杂的临床与遗传机制仍限制了模型的普适性和准确度(见表 II)。

表 II. AI在罕见病基因组诊断流程中的关键应用工具

  1. 实际临床应用的挑战
  • 存在显著的“研究-临床落地”鸿沟,尽管学术模型效果理想,真实世界中仅有少量单中心、小范围的部署应用。
  • 医护人员对AI的信任度不均,模型“黑盒”特性导致可解释性不足是关键制约因素。
  • 患者隐私保护及数据再识别风险增加诸多伦理和法律问题。
  • 数据异构性和互操作性不足,EHR系统标准不统一、多源异质数据集成困难制约AI的诊断支持智能化。
  • 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需平衡创新与安全监管。
  • 其他障碍包括医护人员担忧工作替代风险,患者接受度及多学科合作的协调难度。
  • 需防范“告警疲劳”现象,避免过多错误正负报警耗散医护注意力。

图 1 IEI患者临床及数据流转旅程中的AI介入点机会图

图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AI临床推广的主要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未来发展趋势
  • 生成式AI(如大型语言模型)在IEI领域有望通过辅助临床文本分析、自动编码、数据缺失补全、跨语言医疗交流等手段发挥潜力。
  • AI聊天机器人可辅助基因检测的知情同意和结果反馈,实现患者特异、遗传咨询个性化支持。
  • 技术层面,开放式EHR标准如openEHR提出数据与知识分层架构,强调结构化、语义统一与可扩展性,利于实现全面数据互操作,提高AI系统集成能力。
  • 鉴于数字化建设程度差异,推动标准化和系统升级是跨国、跨区域拓展AI筛查方案的关键。

综上,本综述全面揭示了AI技术在IEI领域的应用潜能与现实困境,彰显了其在缩短诊断时延、改善患者预后方面的巨大前景。通过整合多维临床和基因数据,AI能够辅助发现隐匿病例,优化临床诊疗路径,大幅度提升医疗效率。然而,目前的关键瓶颈在于异构数据集成、算法透明度、临床可用性及跨部门协同缺乏。监管与伦理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威胁。

未来,应重视开发具有良好解释性且经实地多中心验证的模型,促进医生与技术专家的共创合作,推动健康信息系统兼容性及标准化。此外,AI的推广应坚持以“增强智能”为核心理念,缓解医护人员对技术威胁的担忧。生成式模型的引入为患者教育及遗传咨询提供新机遇,也辅助减少医疗资源紧张。

总之,人工智能助力IEI诊疗具变革性潜能,亟需以实施科学为指导,跨学科多方携手,推动从研究走向大规模临床应用,实现精准医疗的“最后一公里”突破。

原始出处:

Jacques G. Riviere et al.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of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immunodeficiencie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5. https://doi.org/10.1016/j.jaci.2025.06.015

Tags: J Allergy Clin Immunol:在免疫缺陷中使用人工智能的当前观点和挑战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