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你是否经常五分钟内解决一顿饭?数据显示,超30%的都市人因工作压力养成 "速食" 习惯 —— 狼吞虎咽间,不仅错过了食物的本味,更可能悄悄埋下健康隐患。最新发表于《Nutrition & Diabetes》的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fast eating speed and 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 a multicenter cross-pal study and meta-analysis”多中心研究揭示:频繁快速进食可能显著增加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风险,这一发现为全球超10亿肝病患者敲响了警钟。
一、从NAFLD到MASLD:重新认识“沉默的肝病”
曾经被称为“富贵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2023年正式更名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这一更名标志着医学界对其认知的革新——它不再是单纯的“肝脏脂肪堆积”,而是与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紊乱深度绑定的全身性疾病。全球约25%的成年人受其困扰,中国患病率更是高达29.2%,且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更严峻的是,若不干预,约10%-30%的患者会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生活方式干预是目前唯一推荐的治疗手段,临床数据显示,减重7%-10%可使肝脂肪含量减少30%以上,炎症程度显著改善。但在“时间就是效率”的现代社会,“好好吃饭”竟成了奢侈事。研究表明,快速进食者每餐平均用时仅3.2分钟,比细嚼慢咽者少摄入20%的饱腹感信号——这一差异可能成为代谢失衡的开端。
二、超千人研究:快食频率与肝病风险的“剂量效应”
这项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牵头的多中心研究,横跨中国6省10家代谢疾病专科诊所,最终纳入1965名参与者(平均年龄53.6岁,48.8%为MASLD患者)。研究者将“快速进食”定义为“用餐时间<5分钟”,并按频率分为三组:≤1次/月(1362人)、≤1次/周(313人)、≥2次/周(290人)。
关键发现:
1、患病率的“阶梯式上升”
快速进食≥2次/周组的MASLD患病率达59.3%,显著高于≤1次/周组(50.5%)和≤1次/月组(46.2%),趋势性检验P<0.001,提示进食速度与肝病风险呈“剂量依赖”关系。
2、独立风险因子的证据
在调整性别、年龄、BMI、血糖、血脂等14项混杂因素后,≥2次/周快速进食者的MASLD风险仍高出对照组81%(OR=1.81,95%CI=1.26-2.59,P=0.011)。即使在BMI<25kg/m²的“非肥胖人群”中,这一风险依然显著(OR=1.45,P=0.002),暗示快速进食可能独立于体重影响肝脏代谢。
3、亚组分析的“易感人群”
女性、北方居民、非吸烟者、糖调节受损(IGR)者对快速进食更为敏感。例如,IGR人群中,快速进食≥2次/周者的MASLD风险是对照组的1.92倍(P=0.001),提示代谢异常状态下,快速进食的危害被进一步放大。
三、荟萃分析:跨种族证据链的闭环
研究者进一步整合全球5项研究(含本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频繁快速进食使MASLD风险升高22%(pooledOR=1.22,95%CI=1.07-1.39),且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健(删除任意一项研究后OR仍>1.15)。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纳入研究均来自亚洲人群,提示饮食文化差异可能影响进食习惯与肝病的关联,未来需更多种族数据验证。
四、机制猜想:从胃到肝的代谢连锁反应
为何吃饭速度会伤肝?目前推测存在两条路径:
能量过剩通路:快速进食导致大脑饱腹感中枢滞后,平均每餐多摄入约100-150千卡,长期引发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肝脏脂肪堆积。
肠-肝轴紊乱:进食速度影响肠道激素分泌(如饥饿素ghrelin、饱腹肽GLP-1),进而扰动肠道菌群平衡。有害菌代谢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经门静脉直接侵入肝脏,诱发炎症和脂肪变性。
五、临床启示:放慢速度,守护肝脏
这项研究为MASLD的预防提供了新靶点——将每餐时间延长至20分钟以上,可能是简单易行的干预措施。建议:
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固定用餐时间,培养规律的消化节奏。
正念饮食:放下手机,专注食物的色、香、味,通过细嚼慢咽增加饱腹感。
高危人群筛查: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及有快速进食习惯者,建议每年进行肝脏超声和肝功能检测。
“吃饭太快”不再是简单的生活习惯问题,而是可能威胁肝脏健康的隐形推手。在追求效率的时代,不妨偶尔按下“慢放键”——毕竟,好好吃饭,才是对自己最基本的温柔。
参考文献: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324733/
猜你喜欢
- 搜索
-
- 1000℃李寰:先心病肺动脉高压能根治吗?
- 1000℃除了吃药,骨质疏松还能如何治疗?
- 1000℃抱孩子谁不会呢?保护脊柱的抱孩子姿势了解一下
- 1000℃妇科检查有哪些项目?
- 1000℃妇科检查前应做哪些准备?
- 1000℃女性莫名烦躁—不好惹的黄体期
- 1000℃会影响患者智力的癫痫病
- 1000℃治女性盆腔炎的费用是多少?
- 标签列表
-
- 星座 (702)
- 孩子 (526)
- 恋爱 (505)
- 婴儿车 (390)
- 宝宝 (328)
- 狮子座 (313)
- 金牛座 (313)
- 摩羯座 (302)
- 白羊座 (301)
- 天蝎座 (294)
- 巨蟹座 (289)
- 双子座 (289)
- 处女座 (285)
- 天秤座 (276)
- 双鱼座 (268)
- 婴儿 (265)
- 水瓶座 (260)
- 射手座 (239)
- 不完美妈妈 (173)
- 跳槽那些事儿 (168)
- baby (140)
- 女婴 (132)
- 生肖 (129)
- 女儿 (129)
- 民警 (127)
- 狮子 (105)
- NBA (101)
- 家长 (97)
- 怀孕 (95)
- 儿童 (93)
- 交警 (89)
- 孕妇 (77)
- 儿子 (75)
- Angelababy (74)
- 父母 (74)
- 幼儿园 (73)
- 医院 (69)
- 童车 (66)
- 女子 (60)
- 郑州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