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疗资讯/ 正文

99%国人活得还是不健康

来源 2022-11-04 23:45:56 医疗资讯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 曾 强

世界卫生组织对影响健康的因素进行过总结:健康=60%生活方式+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气候因素。可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近日一项发表在《中国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针对我国近50万人调查发现,99%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健康,均是“慢慢养病”。

不良饮食习惯是“罪魁”

2016年全球慢病导致的死亡占72.3%,吸烟、过量饮酒、不健康饮食、少体力活动是影响慢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理想的心血管健康”应具有4种健康行为/状态,即不吸烟、体重指数小于25、达到推荐的体力活动水平、符合当前膳食指南推荐的健康饮食习惯。一个人拥有的健康生活行为/状态越多,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及糖尿病的风险就越低。

此次《中国成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状况分析》研究中,研究者遵循以上标准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将健康生活方式定义为6项,每达标一项可得1分,即不吸烟、不过量饮酒、饮食习惯健康、体力活动积极、体重健康、无腹型肥胖(男性腰围小于85厘米、女性腰围小于80厘米)。结果显示,2004~2014年,国人健康生活方式得分不升反降,近50万人的平均得分仅为3.1分,81.4%的人得分在2~4分之间,所有生活方式均健康者仅占1%。

从各类生活方式健康的比例看,饮食习惯不良是“罪魁祸首”。数据显示,91.3%的人饮食习惯不健康;47.4%的人体重不健康;41%的人体脂不健康;有吸烟、过量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分别占29.4%和7.4%。“吃得多、营养不均衡是饮食习惯不健康的主要表现。”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曾强表示,从居民膳食结构调查看,国人的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明显增多,平均膳食脂肪供能比超过30%,蔬果摄入不足,谷物消费量逐年下降。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还批评了中国饮食高钠、少粗粮、少水果的问题,并指出中国2017年因饮食结构问题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均排在世界人口前20大国中的首位。

此外,身体活动减少也严重影响了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缺乏运动与癌症、心血管病、骨质疏松、糖尿病等发病率升高息息相关。《国际行为营养学及身体活动杂志》刊载的研究发现,1991~2011年,中国成年人身体活动水平下降近50%,另一项调查表明,我国近八成成年人缺乏身体运动。

研究也指出,女性、农村地区和高文化程度人群的生活方式相对健康,不同人群身上表现出特征不同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例如,男性吸烟、过量饮酒问题较明显,女性肥胖问题更严峻;城市人群最大的问题是体力活动水平低、肥胖问题严峻;低文化程度人群的吸烟、过量饮酒和不良饮食习惯较多。

浙江人活得最健康

此次研究主要涉及哈尔滨、青岛、苏州、柳州、海口、河南、甘肃、四川、浙江、湖南等10个地区的人群。结果显示,各地区得分存在明显差异。浙江人的健康生活方式得分最高,男性为3.0分,女性为3.9分。

曾强表示,生活方式是人们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各个地区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既受到地区文化、信仰与习俗、地理环境、气候与物产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又受到个体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以浙江为例,该地区生活方式相对更健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环境与遗传因素。人体能量代谢易受温度影响,通常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就升高13%。浙江位于亚热带,气温相对较高,当地人整体的身体代谢率较高,体重、体脂等也较健康,这样的“体质”基因还能遗传给下一代。

2.饮食油盐少。浙江北部河道纵横,西南丘陵起伏,东部沿海渔场密布,当地人可以吃到丰富的新鲜蔬菜和大量水产品。此外,浙江菜素有清淡纯鲜的美名,食物油盐相对较少,清蒸烹饪较多,菜肴精致且量小。

3.吸烟饮酒少,爱喝茶。数据显示,浙江男性饮酒率为42.59%,低于全国男性平均水平48%,而且,喝酒类型多为黄酒和葡萄酒等,很少喝高酒精含量的白酒。此外,浙江人爱喝茶,常喝茶有助降低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风险。

4.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健康知识会越来越关注,生活方式也会更健康。数据显示,2017年,浙江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3.03%,与全国平均水平14.8%相比高出不少。该地居民主动体检和参加健康管理的比例也较高。

健康生活,做到三点

“生活方式处于大的社会系统运行之中,社会转型期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曾强表示,一方面,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使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也造成一些不健康生活方式越来越普及。比如,人们消费加工类食品增多,快餐式饮食普遍;代步工具使用频率提高,从事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的人数和劳动时间大大减少;吃得多、营养不均衡、动得少等。另一方面,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仍有待提高,获取、理解、运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不足,直接制约健康生活方式的塑造。

曾强认为,提升健康生活方式需要培养,培养的主动性在于人们自己。他建议,个人做好以下三点:

1.少吃多动。食物摄入量和身体活动量是保持能量平衡、维持健康体重的两个重要因素。建议人们控制食物总摄入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取量》一书推荐,健康成年女性每天需摄取1800~1900卡路里的热量,男性需1980~2340卡路里的热量。身体活动要发挥“见缝插针”的精神,充分利用外出、工作间隙、家务劳动和闲暇时间,尽可能增加“动”的机会,例如,能走路、不开车;能站着、不坐着等。

2.改变“快餐化”饮食习惯。为追求“快”,快餐加工时间大大缩短,多使用煎炸炒等烹调方式;食材种类较为单一,不易长时间储存的蔬菜类较少,且经常选用成品、半成品食材,不够新鲜;食物中往往加入很多油、盐或糖,以刺激食欲,这些都不符合健康饮食的原则。建议大家尽量少在外就餐或点外卖;饮食结构要均衡,多吃蔬果、奶类和豆类,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油少盐少糖。

3.提高健康素养,将健康意识付诸实践。近年来,全民健康素养一直稳步提升。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显示,公民健康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和基本技能三方面,分别为25.82%、14.3%、16.38%。可见,很多理念提升未真正落实在实践行动中。因此,呼吁大家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积极主动地减少和纠正不良健康生活方式。

曾强呼吁,政府仍需加强控烟力度,宣传推广限酒理念,媒体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减少酒广告,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理念,教育大众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

Tags: 99%国人活得还是不健康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